《丰子恺散文精选》读后感1400字
童心永存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是一部让人百读不厌的散文随笔。富有童稚的漫画封面,妙趣横生,首先让我欢喜。开卷之后,字里行间带着童真童趣的干净文字和心灵,更是叫我爱不释手。看完之后,掩卷深思,感慨良多。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有一些人把生养孩子当成责任和负担,甚至网上都有“要不要做孩奴?”的专题讨论。我想,要是他们读读先生的《缘缘堂随笔》,大概就不会为生不生孩子,要不要二孩纠结了。
先生有三子四女共七个孩子,他把与孩子一起长大看作是最大的乐事,孩子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先生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无论漫画还是随笔,都是那么诙谐雅趣,充满灵性。
孩子感情是纯真的。丰子恺认为儿童“真率,自然,与热情!”而“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孩子可以对一个泥人爱不释手,失手打破号哭悲哀;把爸爸腋下的长毛当做黄鼠狼、以为剃头师傅要割爸爸头,惊吓得大哭;“逃难”在孩子眼里竟成了一次全家旅行的游戏。先生说,“天地间最健全者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斲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感慨“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
孩子创造力强是惊人的。孩子们的“儿戏”,在丰子恺眼里是最具创造力的表现。他认为,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无限的:瞻瞻用芭蕉扇做脚踏车、麻雀牌堆火车、汽车、裁破连史纸印的《楚辞》、“身体不及椅子的一半,却常常要搬动它,与它一同翻倒在地上;你又要把一杯茶横转来藏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车的尾巴,要月亮出来,要天停止下雨。”阿宝给凳子穿鞋子,孩子们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等,“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只是他们的“创造”往往要被大人呵止,其实大人哪里知道,孩子在创造过程中获得的快乐。
童年是值得珍视的。在《子恺漫画选》自序中,先生这样说:“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跤更痛……我当时对于我的孩子们,可说是热爱。这热爱便是作这些画的最初的动机。”因为孩子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所以当长女阿宝十四岁那年,他发现她将自己爱吃的巧克力糖分给弟妹时,写下了《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你往日的一切雄心和梦想已经宣告失败,开始遏制自己的要求,忍耐自己的欲望,而谋他人的幸福了;你已将走出惟我独尊的黄金时代,开始尝人类之爱的辛味了。”
丰子恺先生在《给我的孩子们》中用浓情的笔墨写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他率真地表达了对儿童的仰视,他觉得“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只有儿童才是“真正的人”。他的心被“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所占据,在他心里,儿童拥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