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爱:别拿男人不当动物》读后感1700字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大概就是形容此书的奥妙,它犹如锋利却又沉重的冷兵器,假使你有武功在身,带上它就可以如虎添翼;有如神助。假使你本就手无缚鸡之力,反而会因为负重而被敌人抢占上风,一败涂地。再好的武器也要遇到聪明的战士。
如果把男女之间的情感形容成一场较量,则有战术才能获取更高的获胜率。《别拿》正是爱情战场上的《孙子兵法》,为爱迷茫的局中人值得一读。
我偶尔会看一档叫《爱情保卫战》的综艺节目,节目形式很简单,当事人一男一女,因为各种各样的感情纠葛走到舞台当中,向爱情导师和嘉宾们倾诉着各自的烦恼,或是伴侣不忠,或是三观不同,接下来导师进行点评给出建议,最后由男女当事人决定去留。其中有一位名叫涂磊的导师,点评字字珠玑,都有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然而有些当事人还是听不懂,或者听懂了,不愿意接受现实。让电视这头的我捶胸顿足,想伸手到电视里抓住她的肩膀,使劲前后摇晃,大喊“你醒一醒啊醒一醒。”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发现这个节目还在播,继续送往迎来一对对的痴男怨女,看来爱情果然是永恒的话题。
为什么说这些呢?是因为当了解了娃娃之后,也可以说看过此书后,再看《爱保》,就会发现所有的困难都会有一套公式帮你自动解开。涂磊那些连珠妙语,归结起来竟也是书中相同的理论。我不是娃粉,知道Aywawa这个人也是好多年前的事,当年一次朋友小聚,遇到塔罗牌和星座爱好者,整晚都用手机软件计算未来一年的运势,紧接着开始推销娃娃的公众号,所以让我误以为这个公众号是什么塔罗牌组织,于是娃娃的公众号一直躺在我手机里的一堆营销订阅号中,直到最近,无意中看了几期微问答,感触的话,似乎有点相见恨晚。
如果自己在更年轻的时候读这本书,我想不出会是什么样的感触,或许遵照其中的建议会比现在更幸福,又或许年轻气盛适得其反,我只能说这本书是一个公式书,也许其中的理论会有不认同,但殊途同归,内容绝对已结果为导向,如果爱情有捷径,这便是捷径。
不过我还是纠结不应该宣扬此书,甚至觉得有些难以启齿,爱情本身就是因为让人心神不宁而美丽的,又因为琢磨不透而妙不可言,如果连爱情都拿来套用公式,那些美好应该怎么办,那些青春是不是都要用套路取代,然而面对那么多善良又愚蠢的孩子,又急于想推荐其中所有实用的理论,不然如果没有这种公式,她们要用什么来解题。
并且就算是天天读爱情工具书,看所有娃娃或是其他感情专家的的问答推送,也还是要看个人的品质品德,我见过很多自称娃粉的人,自恃掌握了爱情的理论,在微问答评论区尖酸刻薄的品头论足,自以为是的抖机灵。也有人天天拿书中的理论和男友纠缠不休,恨不得伴侣成为书中的标准模板。亦或者虚荣心理作祟拿出磨皮美白的照片寻求所谓的MW打分。可以说这一类人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还有一方面需要说下,一些媒体包括名人都比较否定本书作者的理论,贴吧知乎的写手们更是乐此不疲的扒她过往的黑历史、穿衣品味等等。对此我觉得是不公平的,能够独立的站出来,用一套比较通用的观点去指路爱情,我觉得是值得赞扬的事情,同样的,我也不甚认同书中提出的许多论证,与人类进化和基因有关的观点,以及人类与同黑猩猩的基因比较,都在绝对化基因在人类历史上起到的作用,甚至感觉作者对繁衍后代理论以及男性亲子不确认性理论抱有执念,我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黑猩猩,社会因素和道德因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尽管人类历史相对短暂,然而人类和爱情本身,谁能说本身就不是一个奇迹?
然而我还是支持作者的论点,我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带着辩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妨将此书视为辅助经营爱情小工具,降低对它的期待,因为你不是认真的要加入某种邪教组织,你只是想收获比较成功的爱情。比如你觉得她给出的意见过于夸张,实践的时候就适当收敛一点,因为没有人让你照本宣科。爱情本就存在于主观意识中,不是物理数学可以计算。能拿出来量化已经很不容易,把作者和她的粉丝们看待成邪教也是不成熟的行为,我建议批判她的人也可以自己试图去拿出一些情感问题的例子,比如你嗤之以鼻她的微问答,那么反驳的同时拿出建议,供大家参考,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毕竟有困难的人需要的是办法,而不是打压给出办法的人,更不是断章取义蹭热度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