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野火集》读后感1500字
教育之根本
我为什么要去反思教育,一则毫不避讳地说是因为自卑,我的专业是一流大学里的三流专业,露骨的说是学校响应国家美育发展之后扩招出来的学院。它并没有给我任何的艺术启迪,这样说可能有点狠,但却是如此。在校期间我并未遇到任何一位对艺术有追求的,对我有启发的老师,教授,任何的老师在授完课之后根本没有与学生之间精神的,艺术的根本性交流。印象最为深刻的,班主任是荷兰访问学者,但她的教案已经十年不带换的,翻来覆去还是那一套,更为荒谬的毕设带的老师不懂移动互联网设计,反过来带毕设。可以说本科四年的教育至今是我无法释怀,甚至深恶痛绝的。更为荒谬的,学院教授争夺院长一职,最后两个教授开启撕逼大战,到头来院长一职落到年仅31岁带我毕设的讲师头上,荒诞至极。让人苦笑不得。
二是同届同学,在奖学金,保研,支教,当兵名额中汲汲于自身利益。反而对艺术追求,艺术根本,未来抱负没有任何的追求与宏大的理想。时时拿自己211身份炫耀,殊不知,没有踏实的功底与艺术追求,这种炫耀真是如小丑表演。
当时,莫谈理想,一谈理想准会被骂清高自傲者。毕业之后很久我的犬儒主义一直作怪,但很感谢之后我遇到的那些开悟我的朋友,领导,书籍,还有很多萍水相逢的人。直到自己做了姑姑才开始反思,什么才是教育之根本,大学之根本,育人之根本,人格完善之根本。为艺术,为学问,做人是其基础。
现实与理想
在二十几岁的年龄不去谈理想,而是名利,名望,财富,欲望,利益。那么人终其一生再无其他时间来净化内心,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为什么青春易逝感伤无限,因为那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期,一旦被外物利益污染,则很难擦洗,除非经过火炼烧至痛彻心扉不可。而人在短视的情况下往往不管不顾,一切以当下利益为重,殊不知,没有了洁净的内心,艺术不复存在,所创造之物不过庸俗。而没有了赤子之心,所求之学问不过为了一己之私利,为论文,为文凭,为舆论造势。
现实是迫于生计的妥协,对社会病态的视而不见,维持其基本面貌。理想者是追求完美不满足现状的不断探索,是想此种病态可以得到医治疗愈。老校长说一个大学校长若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学校的发展势必沦为庸俗,若一校之长有魄力,有改革之雄心,胆识敢于挑战权威,政府部门,那么势必会扭转乾坤。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选修学分制的改革,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坚决反对中文系改院,蔡元培,梅贻琦等校长的大气魄。真正的勇者不惧。
老校长给我的感悟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认真看完,有几个故事给我很大的感触,邵波的本征教育理念,还有夏晓霞幼儿教育理念。这两位都不是教育部门的人,都是业余的改革者,但都有赤诚之心关心教育问题,不远千里来与老校长探讨,这份热忱是当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不及的。想到了古代求学问之人不畏艰辛拜访贤哲。这些散落民间的改革派,还有老校长惜才之心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动。艺术中也有走野路子的,往往这些不按规则的野兽派们反而成就更大。但反观历史那些伟大的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都不是教育出来的,不得不反思教育是不是只是培养了普通的自保其身的人。
敢说真话
老校长另一本《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还没有读,但这本书略微透露出来敢说真话,敢于批判。后期继续看《长河孤旅,黄万里传记》。什么叫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能做到不惑,不忧,不惧,需要怎样的心胸与气魄。而这也是我一辈子的修行。梁启超先生说一个真正成为人的人能真正做到不惑,不忧,。昨天在豆瓣看《黄万里文集》网友都是免费给pdf,就像其中一位网友说的,我们知道黄老的太少了,他的精神,他的勇者不惧之气魄应当被更多人看到。希望读此书我可以能做到几分勇者不惧。
赤子之心万不可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