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传(傅雷全集)》读后感1200字
马克吐温游罗马的时候,冷不丁来了一句:“今天心情极好,因为我听说米开朗基罗已经死了。” 这也许是文人间表达敬意的最高方式了吧。
我不是文人,对米开朗基罗还没有相轻到那种地步,只是感叹他的杰作为什么不集中在一个博物馆内,而是星落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各个教堂和博物馆。要访遍他的作品相当不容易。
正在追“文艺复兴的故事”,偶然瞄到这本书,名家、名作家、名翻译家,当然要一睹为快。这本书的重点没有放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和经历上,而是放在了他纠结的性格和悲剧的气质上,正好是我想加深了解的那部分。
米开朗基罗是幸运的。幼年家道中落,本来是没钱学艺术的,才华却被洛伦佐·美第奇看中。一生始终在美第奇家族或者教皇的保护之下,他的棱角才没有被世俗磨得圆滑,也才得以顺利渡过萨夫纳罗拉时期和罗马之劫。
米开朗基罗也是孤独不幸的。在另外两杰达芬奇和拉斐尔去世后,他还在盛年,却只能孤独地看着盛期文艺复兴结束,以及一帮样式主义画家对他们的模仿。他一生几乎都生活在愁困中,很少能按自己的意志来创作。外有教皇和大公的胁迫,内有贪得无厌的父兄的压榨。直到晚年,他才说:我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些东西了,可时间又不够了!
他是执着的。他坚持认为:那些人物的灵魂本就在石头中了,我只是把它们雕刻了出来。为了这份完美,他每每亲赴喀拉拉山里选石料。作品本来三年需要交付,他却往往三年连石料还没选齐。他也往往因雇主变卦而欠下一堆石料的债。被教皇逼迫画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画的时候,也是精益求精,画了再铲掉,铲掉了再画。教皇来问何时能完成,他的回答总是:当我完成的时候。而当教皇命令他为“最后审判”中裸体的耶稣和圣母画上衣物时,他轻蔑地说:人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没道理在最后审判的时刻还要考虑衣着。
他又是敏感,甚至胆怯的。在为作品而纠结,觉得无法交付完美的作品时,或者在气愤受到别人不公正待遇时,他往往会选择逃避。一座教皇的陵墓竟因各种原因被拖延了四十年。对别人来说已经绝美的作品,对他来说却是不可忍受,所以他经常因为对自己作品不满意而拒收雇主的薪水。
最后,他也是诗意的。在顶级雕刻家、画家、建筑家的头衔之外,他也是为优秀的诗人。他的素描作品旁,往往有他配的十四行诗,只是后人往往只关注那些最后的成品杰作了。作为艺术家,当然少不了奔放的爱情。下面这一首爱情诗,被称为十六世纪意大利最优美的抒情诗,尽管它是写给米开朗基罗的同性恋人的。
LOVE THE LIGHT-GIVER.
Veggio co' bei vostri occhi.
With your fair eyes a charming light I see,
For which my own blind eyes would peer in vain;
Stayed by your feet the burden I sustain
Which my lame feet find all too strong for me;
Wingless upon your pinions forth I fly;
Heavenward your spirit stirreth me to strain;
E'en as you will, I blush and blanch again,
Freeze in the sun, burn 'neath a frosty sky.
Your will includes and is the lord of mine;
Life to my thoughts within your heart is given;
My words begin to breathe upon your breath:
Like to the moon am I, that cannot shine
Alone; for lo! our eyes see nought in heaven
Save what the living sun illumineth.
by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傅雷的译作大概是第一部向国人介绍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了,好就好在它不像是译作。包括诗歌的部分,都像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用自己半文半白的语言创作出来的。这也许就是译作的最高境界了。
由于年代的原因,书里的人名、地名都不符合我们现在的译法,读起来会相当影响理解。差别最大的应该算是玛几阿凡了,网上根本查不到,我是去搜了英文版才知道他就是马基雅维利。[呲牙]我试着把人名、地名都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译法,让后来的读者至少可以百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