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传》读后感900字
本身对张大帅还是挺有兴趣的,不过读完本书却没觉得有太多收获。
当然,作为反动旧军阀之一,张作霖的历史评价必然高不了。还是近两年部分民国粉不遗余力地大肆宣扬旧中国的文人、大师…等等,顺便提及吴佩孚不投日、张作霖办教育等事迹,才终于在满篇的黑材料中发现了几个闪光点。整体的形象,仍然是匪气十足的窃国大盗,不学无术的土财主。
所以单从本书而言,一颗星扣在只见事迹不见人物,看毕掩卷,只记得这个人做了什么事,却很难想象出这个人的音容笑貌。甚至说,再等而下之一些,就可能跌落到流水账的层次了。
所以这也是以前的灌输式历史观和如今的思辨式历史观的冲突所在。以前都是官方结论,而且特别偏好于“见微知著”的形式。好人做一件好事就预示了以后要拯救地球,坏人敢了一丁点坏事就暴露了内心本职…所以很多人现在矫枉过正,坏人做过好事—原来它是一个好人,好人有过私心—应该拉出去毙了…生生造出来无数替坏人洗白的圣母婊,和藐视真理谁都不服的21世纪红卫兵。
所以看本书的时候最想寻求答案的问题是,张作霖到底是如何把握与日本交涉的分寸的?前面说了相互勾结,后面又是宁死不屈,透过两个极端的具体行为,真正他内心的红线到底在哪?就像人家国会的议案,结局当然就是通或否决,可是真正有意义的,无疑是到底多少赞成票、多少反对票,再有多少变化结局就会不同?可惜,本书并未给出回答和分析。
另外扣一星的就是时间线了,后期的政治经济、奉系内外、国内国外…多方面肯定彼此交融、齐头并进,可是早期张作霖本人的成长史也写得那么乱说得过去么?感觉从一心填饱肚子的未成年,一下子就跳到了有人有枪有地盘有兄弟的黑道大佬了,过程呢?炒丢啦?
更让人难以接受是,奉系内部举足轻重的郭鬼子叛乱事件,不站在全局剖析明白,却取巧用了一个不知道什么人的供词(明显是多年后交代问题的口吻)就过去了,所谓原因就是一句“新学生派反对旧留学生派”,你糊弄鬼呢?
之前看过不少穿民国的网络小说,还遗憾于怎么就没人往奉系穿,坐镇一方要什么有什么,身边又是天然靶子,不用和同胞打打杀杀脏了手,怎么就没人写呢?
也许历史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后人遗憾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