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性存在(中文版)》读后感800字
看这本书的初衷着实是因着一些困惑,但未料有着诸多意外的收获:关于性的政治化以及女权主义的历史渊源,当分享给书有友们看截取片段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遭到了其调笑“重口”,可若是看了此书你会发现你的感受只余“原来如此”、调动脑部思考、甚至颇有些凝重。
主要有三点可述:
其一.这本书将我大学时期新闻摄影解读课上所听闻的“性压抑”“性工作者”们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解读及其社会角色的意义的理解更为具像化,而不只是浮于表面的有了这项认知,甚至毫无理由地站在这些被自己冠以同情心理色彩的支持。
其二.通过性存在的历史根源叙述,它让我从对女性主义的模糊认知转变到女权主义的更精确、清晰地认知,概念化的东西成了有据可循的认知体系。
其三.曾有幸策划两场不同形式的关于中国的性文化与女性情趣用品的访谈拍摄,虽然对于这些访谈,访前的功课泛而浅,但结合两次采访功课及经历,此刻读此书反而更加深了自己的理解,认知更为通达通透。
不得不说,看完此通识读本,即使只是对这一文化的初步了解,但依然可以窥见的是:中国的性文化大观依旧处于历时尘封的状态,我们的历史上至今少有或不存在根源上的性解放的革命运动,乃至认知。即使当下层出不穷的以大众阶层的“女汉子”及娱乐领域内少数以“独立派女明星”、“霸气独立女性”,乃至对“女子适婚与否”的浅层争讨,无异于昙花。更遑论对同性恋讳莫如深,甚至一度遭遇政府文化部门的强行干预打压——连萌芽还未成熟便已被掐灭,这也是中国数千年来,性压抑、性扭曲的根本原因——民众至此活在性压抑的社会环境中,对性的认知浅泛、扭曲,从而滋生文化的“出格”(色情泛滥文化),但以暴制暴的管理方式又使其反弹力度加大,如此陷入恶性循环的僵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