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诺兰导演电影同名小说)》读后感800字
历史学家沃尔特·劳德的《敦刻尔克》写于三十年前,今年大热跟同名电影不无关系。二战中我们最熟悉的历史事件不外乎诺曼底登陆、敦刻尔克大撤退、空袭珍珠港等等。
实际上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盟军惨败后不得已的行动。丘吉尔本人就强调这场战役是一次“巨大的军事灾难”,并且警告“战争不是靠撤退取胜”。
眼前不足十公里处就是德军的精锐坦克部队,身后就是英吉利海峡。将近40万的盟军聚集法国敦刻尔克港口,接下来的命运不言而喻。就连老谋深算的丘吉尔也认为能撤离到英国的盟军不会超过四万,而最后撤离的人数是三十三万八千人,创造这一奇迹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英吉利海峡常年波涛汹涌,就撤退的那几天海面风平浪静;地利,希特勒为了保存实力,在坦克部队即将一举歼灭盟军之际暂停了行动 ,为盟军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还有就是德军飞机一准备轰炸,海峡的上空就出现低矮云层,根本看不清,只好乱投炸弹;人和,英国的寻常百姓积极行动起来,各种民用船只,只要是船,都划向对岸营救士兵。
敦刻尔克虽然在战役上失败了,但它的战略意义不可估量。它保存了盟军的军事实力,同时英国普通民众在营救行动中表现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让英国人空前的团结。书中没有歌颂哪位大人物的英明决断,敦刻尔克完全是由英国军人、水手、飞行员和平民百姓携手缔造出来的。人性最美好的一面在残酷的战争里非但没有泯灭,反而熠熠生辉。榴弹来袭,用身体保护陌生人的英国大兵;连续划船十七个钟头的平民志愿者罗伯·希尔顿;在扫雷舰上连续不断出勤,两周以来只有五个晚上睡在床上的比尔上尉等等,这些普通人都是敦刻尔克的英雄。
看罢此书我对国内的历史学家们充满期待,什么时候也能写写以普通民众为主角的历史故事,别将历史都写成王侯将相的历史,仿佛中国的历史就是那么几个人缔造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