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300字
有不少朋友推荐我看看《奇葩说》,抱着好奇心终于抽出些些时间看了一两集,虽然有很多嬉笑怒骂的搞笑,但很多辩题及辩手的思维引导还真是不错,很精彩,也很有深度,引人深思。每一集的辩题都很有现实意义,也值得思考,如“加班该不该让老板知道?”、“移民火星,愿不愿意成为第一批?”、“是你,会不会做单身妈妈?”……以及最新看的一集辩题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不是一种美德?”。正如节目中蔡康永所言,这个辩题真是出得太棒了。如果在没阅读《道德情操论》之前,我可能也会觉得这个辩题太没意思了,“美德”这个词已经说得很少了,甚至觉得“美德”是高高在上的,不接地气。然而读完《道德情操论》才真正明白“美德”实际上并不是挂在“神龛”里的,不是不可触及的,而是很自然很质朴的存在。按照书中归纳的关于美德的三种体系,来看看“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不是一种美德”这个问题,也是很有意思的。第一种体系:美德是置于合宜性之中的,这点与《奇葩说》中蔡康永的观点相似,给人添麻烦得看与对方的关系是否合适来决定,在合宜的范畴内,添麻烦是没问题的,但一旦超过一个度,那就肯定不合适了。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说法则是:“美德的本质在于内心世界所处的精神状态:灵魂中的每种功能在自己正当的范围之内活动,不侵犯别种功能的活动范围,确切地以自己应有的那种力度和强度履行他们各自正当的责任。”第二种体系:美德是置于谨慎之中的,这与节目中罗振宇的观点类似。给人添麻烦很多时候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与美德无关,只有人与人之间协作得很舒适,只有添麻烦,双方互相协作帮忙都很舒服,才是美德。亚当斯密指出置于谨慎之中的美德体系认为:“人性最理想的状态,人所能享受到的最完美的幸福,就存在于肉体上所感到的舒适的程度之中,存在于内心所感到的安定或宁静的状态之中。达到人类天性追求的这个伟大目标,是所有美德的唯一目的……一切美德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的原由而被人追逐,而是因为它们具有使人达到这种境界的倾向。”给别人添麻烦内心是需要那种小心、勤奋和慎重的状态的,即始终关注每一行为最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使人感到愉悦和快乐的事情,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它具有促成最大的善行和消灭最大的邪恶的倾向。第三种体系:美德是置于仁慈之中的,这与节目里马薇薇的观点相似,同时也是将美德置于高高在上的神龛。觉得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么一件小事,不值得上升至道德的高度。将美德置于仁慈之中,更是认为仁慈是一种崇高无比的和支配一切的品质,所有其他的品质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神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全部美德或全部道德——最终都来自这种品质。人类内心的至善至美和各样美德,都存在于和神的美德的某些相似或部分相同之中,因而,都存在于充满着影响神的一切行为的那种仁慈和爱的相同原则之中。美德一定只存在于纯粹而无私的仁慈之中。结合书中所言,结合节目辩论分析,我也更倾向于第一种体系,并将第二种体系作为补充,美德就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合宜的表达,双赢的结果,这也是亚当斯密分析道德情操所得出的结论——美德在理性经济人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复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