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③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⑥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⑦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⑧,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②乍:突然、忽然。③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⑤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⑥端:开端,起源,源头。⑦我:同“己”。⑧然,同“燃”。⑨保:定,安定。

22、对“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所以对人说都要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B、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

C、所用来证明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事 D、所以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23、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______法。(2分)

25、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在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22、B(2分) 23、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每空0.5分)24、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用自己的话概括也给分,1分);例证法(1分)。25、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分)26.提示:不矛盾(1分),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1分),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1分)。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1分)

【参考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441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文言文被动句用法详解

    文言文被动句用法详解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   区别: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   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49
  • 《庄子秋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秋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33
  • “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阳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阳人也。岩好读书,不治章句,刚鲠有器局,以名节自许,少与渤海高颎、太原王韶同志友善。仕周,释褐宣威将军、武贲给事。大冢宰宇文护见而器之,以为中外记室。累迁内史中…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36
  •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101
  •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全词翻译赏析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这句描绘了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剔尽”这一动作(细节)描写作结,表现了…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24
  • 《百家姓.冉》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百家姓.冉》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姓氏寻源》等所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封于冉(一作聃,故城在今湖北荆口县那口城),春秋时灭于郑,子孙…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2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