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从人生大方向来论“成功因素”的文章,希望你有用
成功因素论
从人生哲学的意义上来说,人生的最终目标就是成功与幸福,无论他的理想是政治家还是亿万富翁。虽然成就感是人人都有、人人都喜欢的情感体验,比如成就欲望不强的人自己琢磨着支起个蚊帐也能体验到成就感;但成功欲望的强弱人与人却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好多善良、平凡的人几乎没什么成功欲望,他们自然而然地抱着“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情怀。
人的一生是一个上进的过程,是一个混的过程,是一个追求成功(抛开幸福不论)的过程。“上进”让人感觉是虚伪的诱导,“混”让人感觉是无奈的、不讲道德的选择,“追求成功”让人感觉无从把握。“时势造英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性格决定命运”,时代的潮流、机会或机遇、性格与能力,到底什么是促成成功最重要的呢?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热情、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思考方法、高度的自制力、领导才能……,如果这样追寻下去,将无穷无尽、无休无止,让人茫然,让人迷惑;只有运用形式逻辑的“划分”方法,使用一定的标准,将促成成功的因素划分为或矛盾或对立的概念,才是合乎科学的方法。
首先应当搞明白成功的标准。成功肯定是要有相当高的功绩,多高?高到在一个国家的一个行业之中是数一数二的。现实中的成功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成功,实质是合乎道德的成功;另一种是世俗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能降低功绩的判断标准,可能只讲功绩或能力,可能不顾道德影响,可能只讲居于某种高职位。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无非是其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能力与性格是内部因素,潮流、机遇是外部因素。所以“性格决定命运”之类的话是不全面的。
我们生来就要处于一定的社会时代之中。我们生来就要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时代是纵向的历史传承,环境是横向的人际关系。社会时代与环境有大小的区别,如一个国家与一个单位、一个家庭的区别,但都有一个如何“混”的问题。任何社会时代与环境都有弊病,无论多么先进,还是多么落后。我们要做的,不是不停地指责社会时代与环境的弊病,而是适应社会时代与环境的现实的潮流。适应也并不一定就是顺应,社会上也有“弄潮儿”。这个潮流,指的是个人奋斗在社会方面的主要特征,也就是如何“混”,如何“上进”,如何成功。
特定的时代与环境只允许特定的人成功,这个“特定的”特征就是潮流。“李广难封”,历史上有多少人对此唏嘘不已。为什么“难封”,因为没有遇上“高皇帝”的时代——“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高皇帝”的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中原内战的时代,李广的军事才能适合于兹;李广所处的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文、景时期汉朝与匈奴没有什么大规模战争,而武帝时期他屡次从征匈奴却无功可封,因为这时候需要的是“大规模骑兵作战的军事才能”,而李广的军事才能与此不合,所以才“难封”。
社会环境还有治世、乱世的区别,因而潮流也有相应的区别。乱世的道德与法律就不存在了,或者说对人的约束作用就很小了,因而“混”的具体手段也就不同了。所谓“时势造英雄”,曹操正因为是在乱世,才成了奸雄;如果他在“治世”,他将是“能臣”而非“奸臣”。“能”也“奸”的区别就是“治世”与“乱世”潮流的区别。
治世的潮流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主流与非主流都有正邪之分。如封建时代的“科举正途”,现在的文凭,这都是个人奋斗的主流特征。象比尔·盖茨放弃大学不读而成功就是“非主流”。“正”自然是指靠能力、品德、业绩等升迁;“邪”自然是指靠逢迎、贿赂等升迁,但会协调人际关系的与此有本质的区别。主流与非主流的正邪性质都会发生变化。和绅当政时自然是贿赂风行,这是“邪”为主流;魏徵在唐太宗时代青史留名,这是“正”为主流。
潮流有时代潮流、历史潮流之别,这主要是从时间长短上划分的,短者为时代潮流,长者为历史潮流。岳飞当世死于非命,后世却留芳千古,几人能忍受这样的冤屈!可见,时代潮流有可能是邪恶的,历史潮流却是公正的。
认识这个潮流,并进而理解这个潮流。你是选择主流还是非主流?你是选择正还是邪?是注重时代潮流还是历史潮流?由君抉择。如果想进一步利用这个潮流,就需要根据这个潮流以及自己已有的性格在“往上爬”方面的优缺点,改变“自我意识”,然后制定“习惯系统”,并执行“行动公式”,这样你才能真正达到你的目的。
机会是外部时代或环境赋予个人的某种职位、权力或条件。
客观地讲,汉武帝并不是没有给李广立功的机会;而韩信如果不是刘邦给他机会,他是不会有后来的成功(注意这是“世俗的成功”)的。
所谓“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而能力,则是成功所必备,它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没有成功的能力,时代或环境赋予了机会,也不会成功。俗语所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指某一职位)让谁干谁干不了呢?只不过不让你干罢了!——这样的机会,这样的职位,导致的结果,即使不是失败,也绝对称不上成功。担任某一职位、获得某种身份、掌握某种权力或资源、从事某种职业——这些都不能算是成功,只有在相当高的职业、身份、职位上取得相当的成绩才能算是成功。比如美国总统,当上总统并不能算是成功,在总统职位上有所建树才是成功。
在促成成功的个人因素中,能力是个基础,不可或缺。能力是个很能迷惑人的东西,无论是真正的成功还是贻害无穷的暂时性的成功(也即“世俗的成功”,如希特勒),从中都可能看到不能抹煞的个人能力。但如果不注重性格的作用而仅仅强调能力,则会将贻害无穷的暂时性的成功与真正的成功混同起来,所以性格决定成功的方向的正确性(如“男怕入错行”)、道德性、法律性(如不择手段聚敛巨额财富的成功)。
在促成成功的个人因素中,能力特别是指在智慧方面,但一般人不能与天才比,就象不能与弱智比一样,而是要与大多数人比;这样,除了天才,一般人具有适当的性格,也能成功。比如刘邦与项羽相比,其军事才能远远不及;但项羽的性格有在政治斗争中悲剧性的一面,而刘邦恰恰相反,所以刘邦成功而项羽失败。至于说刘邦的“领导能力”比项羽强,这是把性格中体现在政治斗争的方面等同于能力——所谓能导致成功的“能力”是指受过培训的专业方面的才能,比如项羽的“万人敌”,而刘邦并没有受过“领导能力”方面的培训,倒是张良学过能“为王者师”的《太公兵法》。如果随随便便把能力与性格混同起来,则于分析无益而有害。
机会与能力的关系的性质,是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机会的作用是有限的。强调机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在心目中贬低成功人物,可以获得心理平衡;强调机会的坏处是:我们会丧失精神动力,会缺乏自励。
人生哲学意义上的性格,包括心理学上的气质与性格,包括习惯、品德与对待欲望的态度,甚至包括为人处事方面的表现与思想观点;在促成成功的个人因素中,除了了能力,都可以概括为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意思无疑是说性格对于个人命运的重要,是说性格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幸福,具体地说,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关系到个人成功与否,从而影响个人的命运。
不同的性格适合不同的职业、岗位。“四十不惑”,不可能是对什么都不惑,而是对人生价值的不惑,是对人生目标的不惑,是对获取人生目标的手段的不惑,特别是对自己的性格适合于何种目标、何种手段的不惑。“男怕入错行”,正说明了这一点。但青年人的人生经验少,难免会“入错行”,所以社会应当为青年人转行创造便利条件。具体地说,性格决定了你与上下左右等人际环境的关系。人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甚至有人说“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当然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对此的现实要求会不尽相同,所以这方面表现差的人也不必沮丧。再具体地说,不同的气质、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不同的不可能改变的思想等等,都适合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想成功,对这些都要大致清楚。
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在品德方面就要超越大多数人。这样说,并不是说要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成功,也不是说成功在品德方面会求全责备,而是说成功需要合理的品德。高尚的道德造就的不是成功者,而是雷锋之类。比如关羽的“忠义”是无人可比的,但其傲慢却也使其“走”了“麦城”;他品德上的缺陷并不妨碍他“在品德方面就要超越大多数人”。当然如果是“世俗的成功”,品德就无所谓了。
成功的人无疑是性格坚强的人。性格之坚强一方面在于毅力的坚强,这也有两方面:一是能否有足够的坚持,二是能否忍受挫折;比如项羽,他就不能“包羞忍耻”,所以他的性格是刚强而非坚强。性格之坚强另一方面还在于能否忍受并雪洗:一,被毁谤之名,或者因谣传,或者因不理解;二,无过错而招致的坏名誉,如残疾人,如被**,被欺负。这方面比如司马迁,一部《史记》无疑是雪洗并反超了他的“最下腐刑极矣”的耻辱感。
一个很能体现性格特征的方面是认真程度。一般来说,干部要比职工认真,公开场合要比私下场合认真。绝对的认真与绝对的不认真都做不到,认真只有程度的不同。在为人处事方面,认真的程度体现为拘谨与潇洒。认真与成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并不是只有很认真的人才能成功;那些很认真的人也明白这一点,他们之所以很认真,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品德和节操。认真的程度坐标上有一点是与成功的最佳结合点,我们应当找到我们个人的这个点。
如果从一般的观点来看,你的性格具有消极性,则既不能愧疚也不能固执,而是要发扬长处,避免而不是改变短处。比如项羽当众向刘邦挑战,要单打独斗,刘邦“笑谢”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刘邦不注重什么军事领袖的个人荣誉,也没有“闭关苦修”什么武艺。另外一方面,如果非得改变短处,则运用自我暗示,而且还必须形成习惯。比如好多演员性格内向,表演时却能挥洒自如;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其专业的表演能力,习惯性的自我暗示是必不可少的。
性格是先天的遗传因素与后天的不自觉学习而形成的,性格修养能不能改善性格以利于成功和幸福呢?虽然不能过分夸大性格修养的作用,如内向就不易变为外向;但只要改变观念意识,只要训练方法适当,性格的一定程度的改变是可能的,如从消极变为积极,从悲观变为乐观。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虽然是说性格对于个人命运的重要,但却没有提潮流、机会以及能力,所以有失偏面。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以及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加强思想认识,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新型阵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机遇和挑战;对策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于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领导村民致富的法宝——“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华西村的致富经验说明了正确认识形势和准确把握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他们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关心国家、家庭和本人的发展前景,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也有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内在需求。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
1. 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院校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常常是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起到给学生解疑释惑的作用,学生对这样的教育形式只能望而却步。
2. 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五彩纷呈的现实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3. 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二) 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1. 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热点、焦点多, 吸引性强,大大丰富了形势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内增了教与学的兴趣,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教育效果将明显得到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因特网( internet)不断延伸,时空差异与距离不再无法逾越,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学校”———因特网上自由掠取信息,遨游世界,拓宽形势视野;而且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已非主体化,他们不再高高在上“灌输”思想,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传授给教育客体———学生。但是网络信息的自由直接传播,有时难免“泥沙俱下”, 一些原始的、未处理的、抑或人为歪曲的、富有蛊惑性的、带有分化阴谋的信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画面会趁机占领人的思想,使访问对象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给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 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形势政策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竞争观念、利益观念、法制观念等不断加强,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提高。但是, 在“多样化”的今天, 教育客体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由关注社会到更加关注自身,认知方式注重直观;二是由关注生活到更加关注生存,价值判断注重自我。学生从关注昨天的生活质量转为更加关注明天自身生存的质量。因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对自身价值提升的渴望日益迫切。这些既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正确引导的迫切性,也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要创新的要求。
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 教育工作者只是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寻找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 由于因特网的影响,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信息。长此以往,学生们以信息取代知识,只是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网上信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价值取向无以把握。
二、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精”、“管用”的原则, 注重基础、把握重点、突出主旋律
“精”,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重点,从可讲的素材中提取出最适合当前形势发展,学生最想了解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作为要讲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要把所选取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信念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新形势更要求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思想观念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教育。 “管用”就是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受益,避免空洞乏味地理论说教。通过形势政策课,真正能吸引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形势,起到统一思想、引起共鸣、鼓舞精神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创新
形势政策课应多开展一些新闻评述、形势分析讨论、信息论文交流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并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可辅以音像视听、参观等鲜活的形式配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可以打破课堂界限,有针对性地邀请内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还可以尝试把形势政策课引入第二课堂、引入社团,让学生上讲台,教师做点评,使形势政策课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给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形势政策课的载体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办好多媒体教学,尝试网络教育。在国际上,网上大学也纷纷宣告成立,并以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灵活性、费用低等一系列优势赢得学员的广泛欢迎。
(三)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样,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而且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全面、客观的分析,把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