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文友曾对我说:“饿了,可以啃面包;渴了,有水喝;醒来,有书读……这,就是我要的幸福。”
从小,我就爱读书,因为我的父亲是教师,他就没少给我买书,还有学校的书,他也帮我借阅过许多。说起来好笑,我小时候寄养在外婆家,因为辈分小,同龄的孩子基本算我长辈,不屑于和我这个小外甥“动武”,而我特顽劣,打架自然一次次“胜利”。打哭了湾里的孩子,大人很宽容地说,这小外甥就惯坏了,少惹他。唯有读书能让我安静,小学时,三舅舅便到处帮我借书看。
我读书最多的时候,应该是初中阶段,因为成绩优秀,父亲根本不怕我升不了学。他征得校长的同意,甚至把学校图书室的钥匙帮我配了一把。我在初一、初二读了很多中国古典小说,还有外国的文学名著。有时,我一边吃饭,一边看书……读书,让我这个乡下孩子知道了不少身外的事物,更让我学会了沉静。初中毕业,我上了师范。某日,我姐姐一学中文快毕业的同学在家里与我谈及巴尔扎克、莫泊桑等,我对答如流。事后,她很惊异我知识的广博。我姐姐有点得意地告诉她:我这弟弟,别看他不大,读书还真读了不少。
我的职业是老师,在我看来,读书对于每个老师来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读是吸收,讲是释放。因为职业要求,年轻时我去武汉等地,听过不少课,凡是一堂好课,除了好的教学设计外,最吸引我的是授课老师有精彩的教学言语。说句难听的话,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学语言不准确,好比一道好菜放多了盐;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学语言有语病,就好像他在菜里放了一死苍蝇……当然,很多老师是有水平的,他的教学语言或者幽默有趣,或者娓娓道来,或者深刻犀利,这些老师必定是厚积薄发的老师。记得早年,本地的某教研员被他人恭维成所谓的专家,并以为我很狂妄,我曾刻薄地说:某某,如果要成为真让人心服口服的专家吧,起码说话应该少点语病,多读一点闲书。
我一直以为,读书并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尤其在心境不好的状态下,要有一定的克制力。当然,书读多了,对世界的认识自然比他人看得透一点。读书,从某种程度看,也是经历另一种人生。回首这多年的阅读,我读得最多的应该是诗歌,其次散文,再者小说也看了不少。杂书,我也是爱读的,尽管达不到手不释卷的境界,但有书,必定翻一番,好的自然难舍了。读书对于我像什么呢?一个纠缠不清的老情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