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有诗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影视剧中训练有素,威风凛凛,血与火中飞奔的各色军马,从读小学开始深深烙印心里。
这些无言战友,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它们生长在什么样的地方呢?
一、初见军马场
几年前的盛夏,应妻南京等地同学相约,我与妻登上了去往军马场的火车。妻同学张炳辉特意安排,请我们一行住进给儿子准备的婚房。次日早晨,起床洗漱后应邀到同学安国庆家品尝自做奶茶,我因身体缘故不喝鲜奶,便细听询问他(她)们经历的事情。说起军马场,妻与同学言语间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
军马场地处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端的乌兰布统古战场核心区,属坝上地区,蒙语乌兰布统汉意为红色坛型山,实指大、小红山,红山军马场由此而得名。军马场属大陆季风气候,半干旱草原特点明显,夏天最高气温仅有零上32℃,冬天最冷温度高达零下43℃,年平均气温1℃,冬季取暖期超过六个月。
一九六四年,一大批部队现役、复转官兵和工人响应国家号召来此,爬冰卧雪,鏖战风沙,搏杀疫病,黑土板打土坯,拉来干草,盖上一排排简陋的职工宿舍,建起了塞外著名的北京军区红山军马场。几年过去,土房改建为砖瓦房,大多两户职工家属各住一个寝室,共用一间客厅兼厨房,各地大学生、教师、知青等陆续来场,其中就有建场初来的子弟学校校长康连成、毕业于“八一”农垦大学的岳父(曾任南京军区机要电台台长)、妻同学任淑荣父亲(曾任职解放军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以及北京车萍、南京郭蕴珊和克什克腾旗赵永瑞等知青,全年吃着土豆和荞麦、莜面“苦力”,夏秋季节职工、孩子有时猎狍子换新鲜蔬菜,冬季以酸菜、羊肉为主。
四十多个春来秋去,官兵和职工把草原和军马当作心肝宝贝,科学放牧,精心饲养,给战士戍边卫国输送出15000余匹军马,军马场也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蜕变化作一颗璀璨的塞外“绿色明珠”。
次日夜晚,妻同学则在饭店安排了一桌蒙古风味的欢迎宴。难忘的是炖羊排和羊血肠、奶豆腐、野蘑菇炒肉等,其中烤全羊完全按蒙古族风俗烤制,羊的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带,男服务员将烤熟的羊片好,分先后摆放外地回来同学前。随后,妻同学邀请的当地文艺演出队走进来,三名女青年唱着祝酒歌,手捧白哈达走向外地来的同学。一位女队员把哈达捧送到妻我手上,另位女队员边唱祝酒歌,边将放有三个磁酒杯的托盘,端至面前。我略懂蒙古族此时礼仪,可担心回复错了,便恭敬地端起居中酒杯饮下,放回酒杯时,尊敬的说了句“谢谢!”杯中酒,让我品出了浓浓同学情,还有马背民族特有的风俗。
二、浅识大草原
次日上午,军马场同学特意安排,请我和妻一行品尝内蒙草原风味野餐。
早晨穿上长裤、长袖衬衣,仍觉出嗖嗖凉意,轿车等驶出大约一个多小时,停靠吐力根河边一片空地。凉凉的河水奔涌而下,对岸是隆起的河北省地界,这边较平坦处属于内蒙古自治区, 职工,们叫南河沿。妻同学王立军拨开柳树底下的枯枝杂草,拿砖石块支起铁皮烤炉,不远处来自马鞍山的妻同学任淑荣,也用铁架支起另一个烤炉,还有的同学取出了新宰杀绵羊穿的肉串。妻与其她同学脱掉鞋袜,下到冰冷的河水里洗净新鲜韭菜等。不久,羊肉和土豆、馒头片的烧烤香味,在茂密的杨树林里慢慢散开。妻与同学们就地坐、蹲或站,边就着烤串喝当地产白酒品,边聊起上学时发生的趣事。
树影斑驳,河水流淌。快午时,却无北方城市中闷热的感觉,凉风佛过,可闻到浓郁草香。马场同学收拾好炉具,将砖石块和易拉罐等装进纸箱放好,开车返回。
路上人车稀少,两侧大多是淡白、浅黄色青草,间杂盛开着五颜六色不知名的鲜花,偶尔可见附近山坡几颗、十几颗树木掠过,一股混合草香的湿热空气,马上钻进鼻孔。四十分钟左右,车拐进一条稍窄的山沟,停靠在一座草深林茂的舒缓山坡下。
马场同学安国庆介绍说,“这里叫夹皮沟,山上长的白桦树多。” 登山时,妻和女同学不时介绍草丛间生长的鲜花,这是野菊花、走马芹,那叫映山红、鸽子兰,任淑荣还摘下朵白蓝相间的花,靠近鼻子,让我吸气闻闻香否,突然笑着滑到、把头深深埋在青草里,好像要啥闻到山里草的清香。
白桦树,树干修长如剑,洁白树皮上生有稀疏暗色斑纹,一颗或三、四颗等,挺立于斜坡上,透过树梢空隙,可看到蓝天裁剪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画。我已好多年没有看到它了,妻与同学争相依傍白桦树合影留念,我选择附近一颗高大白桦树,张开双臂紧紧抱住树干,侧脸贴近光滑又略感粗糙的树皮,闻到类似松树的清香,耳边拂过丝丝缕缕轻柔的微风。一位陌生学生模样女子,可能从未见过白桦树,用标准的普通话说,这是什么树呢?我赶紧凑过去细说白桦树的来历,目前北方城市里很难见到。
军马场南与河北省赛罕坝机械林场接壤,北与浑善达克沙漠为邻,总面积 430多万亩,景点众多,各有不同。第三日上午,妻与同学乘车来到喇嘛山后二道沟,远处大都是茫茫草原,不高的山上却遍布青草,灌木足有半人高。下车登至山腰,妻突然大叫到“带黄”,赤峰同学康爱民、马鞍山同学任淑荣,不约而同也发现了草木丛中生长的“带黄”。军马场盛产黄花菜、蕨菜、曲麻菜、野山葱、蒲公英、婆婆丁等,“带黄”当地人也称待黄、红梗,待黄之名或许源于清康熙皇帝,味道偏酸,已成为当地特色美食,可观赏兼食用,高60厘米左右,常吃有解热、健脾胃、增强体质的功效。妻和康爱民将顶部叶片劈掉,只留紫红色根茎部,回家洗净蒸熟加糖捣为泥,再做成小片,阳光下摊平一次晾干既可食用。山坡极目远眺,置身于漫无边际的绿色中,颇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之意境。
回程途中,马场同学手指远处一座高山说,你们快看,那就是有名的五彩山。我问为何色调单薄叫五彩山?马场同学笑着回答,山上长有桦、枫、槐、松树等,还有藤条、山玫瑰十余种灌木,秋风乍起,树叶和灌木色彩斑斓,竞相争艳,故称五彩山,现在没到五彩缤纷的时节哟!
第四日上午,妻同学带我们游览将军泡子,途中一尊清代将军骑马塑像吸引了我的目光,进前细看说明,原来是“白马将军”佟国纲的塑像。佟将军出生于公元一六四零年,汉军镶黄旗人氏。一六九零年,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佟国刚身为安北大将军常宁手下的步军统领,着白战袍,骑白马冲杀战场,不幸中弹身亡,终年50岁。妻同学介绍说,历史上军马场是清朝图尔根伊扎尔围场所在地,也是蒙古族的重要游牧区,清朝历代皇帝每年秋季都在这里举行“木兰大典”。
将军泡子,因康熙平定噶尔丹在此血战得名,属于一个比较大的湖。行至泡子附近,只见湖没有我想象的大,许多操各地口音游客围在泡子旁,有些游客穿上蒙古袍拍照留念。轻风掠过,湖水泛起阵阵涟漪,妻子同学单独或夫妻换了蒙古服装,背靠泡子拍下一张张图片。返回途中,我们又观看了滑沙场,妻几名外地同学带孩子攀上坡顶,坐进马场青年人备好的塑料小船,从坡顶往下和许多游客玩起了滑沙。阵阵沙尘中,不时响起南腔北调的笑声和惊叹声!
三、心中的绿色
接下来,我和妻与外地回来同学一起赏玩了影视拍摄基地。这里山川不高,满目翠绿,《还珠格格》、《三国演义》、《康熙王朝》、《狼毒花》等百余部影视剧外景和“马戏”,都在这里摄制完成,妻同学多在片中饰演群众演员,张德琴穿过格格旗袍,王凤路等扮演过游击队员,妻校友李占海大哥特种兵出身,饰演过八路军战士、游击队员和武林侠客,因照顾父母婉拒了导演从影邀请。
我们还来到一处跑马场,妻同学走近熟悉职工小声说了几句,便从几十匹骏马中选出两匹温顺可爱的良驹,请我们外地同学骑乘,说只让马慢走二百米,马场工作同学前面牵着,我们你看她,她看我,没人敢吱声上马,康爱民被爱人强抱着,硬扶上马背拍了几张照片。我和其她人犹豫间,妻马场退休同学尤萍英两手抓住马鞍,左脚踩住马蹬,右腿扬起攀上马背,随后紧嘞缰绳,灵便快捷,飒爽英姿。我正疑虑,康爱民介绍道,尤萍英年轻时是女子放牧班的。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她如此不惧骑马。
王凤路言道:“唉,现在的马不如以前了,过去任淑荣父亲当场长时,繁育出了红山军马,不归部队管理后马退化了!”张炳辉说:“现在每家养羊数量有规定,保护草原不许多养,家里喂了六匹马,夏天送厂里游客骑马旅游,冬天拉家喂养,每年能挣几万块钱。”
妻马场同学道,过去饲养军马交由职工管理,成为真正军马前须经过严格的检测和筛选,由每年数百匹军马从红山军马场被送往各地边防部队。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妻部分同学和校友,外嫁及调动工作、上大学离开了军马场, 几年前,北京军区军马场划归了地方,留下的同学更加爱护草原,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将军泡子”、“清康熙舅舅佟国刚墓”、“熙水泉”、“十二座连营”、“滦河源头”、“野鸭湖”、“北沟”等风景(区)点,还能品尝到南北风味,特别是当地凉拌红梗和烤全羊、羊血肠等特色食品。
这里不见林立高楼,远离城市喧嚣,碧空如洗,繁花满地,碧草绿树。
何日再回军马场,再回那片大草原?去看看陌生的养马人,还有没赏玩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