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曾数次给我写信,信纸是老式的稿纸,手写信。
我能想象写信的画面是在他结束一天工作,借着并不明亮的灯光匆匆写下的文字,运笔挥洒自如,字体龙飞凤舞,与他从事的职业毫不相干,也与他一直以来沉默寡言示人的个性有所出入。
为生活而打拼,父亲大多数缺席我的成长,每到人生的关键时刻,他以写信表达情感,现在我已经忘记那些信上的内容,但对于写信这件事,铭记在心。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我给远方的朋友写过信,信中不外乎最近的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事、读了哪些书,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当信件被投递到邮筒里,一种期待便从内心深处冉冉升起。
之后继续生活的轨迹,信件被滚烫的忙碌抛之脑后,然后在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忽然收到远方的来信,心中的喜悦感像是沸腾的开水冒出的泡泡,迫不及待的想要拆开信,拆开一份等待已久的心意。
细数人生过往,给亲朋好友写过信,也收到过对方的来信,在一来一往之中,建立起最初的信任与友情。也曾经历给人写信而对方没有回复,如同黑夜的一颗石子投入深水湖里而没有任何动荡,对于写信的人而言,很难不产生失落心理,毕竟一开始怀有期望的情绪。
大概时代不一样,信息太过发达,千里万里之外,微信上一句问候就能轻易连接彼此,太容易获取对方的消息,写信反而成为一件遥远奢侈的事情。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后来给父亲和给小弟写信,以电子信件的方式发出,但他们很少回信,如同过往的岁月,父亲给我写信而我没有回复一样。
一封上千字的信中蕴含一份沉甸甸的分量,它让人想起秋天的乡村田野,大片金灿灿稻子成熟的季节,凝望稻田,不禁思索,如何将这些稻子收割、搬运、堆放、挑一个好日子将谷子从水稻上打下来脱粒、最后装袋运回家?这样的过程颇为考验人的体能与心力。
我那时便是这样的感受,太沉重的分量是一种如影随形的压力,而超出承受的阈值让人想逃离,逃避不去面对算是一种自我保护,然而信件带来的冲击终会在心中形成余波。
台湾作家龙应台因忙于事业而错过儿子安德烈的成长生涯,说起来不长,只有几年,但这短暂的时间让母子心灵之间的距离难以消弭。
她以写信的方式打开他的内心,儿子在心中向她袒露自己在青春期遇到的问题,以朋友相处一般与他探讨;以人生丰富的经历开导与化解他所遇到的冲突与矛盾;保持一份空间与距离的同时,让彼此之间的沟通畅通无阻,也让母亲代表的的东方文化与儿子代表的西方文化交融的更加顺利。
这些书信后来被结集出版,名为《亲爱的安德烈》,它成为亲子关系的经典书籍。
仔细想来,最近两次的写信一次是在去年十二月,给好友写的;另一次是上月底,写给喜欢的作家庆山。她在微博上发起活动——将书籍赠送给陌生人。
活动我第一时间看到,但并没有欲望参加,后来在微信公众号再一次看到推文,转念一想,不如也写封信给她吧,就当写给老朋友,作者与读者通过文字的传播而建立心灵上的亲近,我称之为老朋友。
之所以不想参加是因为经历过信件发出之后如石沉大海般毫无消息,后来我意识到,还是内心怀有期待,那么,不妨将期待转变为平常心。
不期待就是最好的心态。
在信中我向她提出心中的疑问,近期的困惑以及所思所想。之后继续自己的生活,并没有放在心上。信发出之后,邮箱也没有再登录。直到昨天,楼下丰巢快递柜提醒我查收快递,忙于工作,并未在意。
今天去丰巢取快递的路上,非常疑惑,最近没有买东西,为什么会有快递?拿到快递,第一眼看到是当当网邮寄来的书籍。心想,难道当当网知道我是老客户,所以趁着暑期图书促销活动送我的书籍?
到办公室拆开纸箱,问好友是否是她最近邮寄的盲盒?她告诉我歌手李健最近有个线上活动,盲盒拆书,又说没那么快,最近厂家缺货,估计要等等。我更加疑惑,以为是小徐买的书,书单发给他,被他否认。
我绞尽脑汁的思索这些书的来源,清点数量,正好是十本,看书名也正和我心意。看来送书的人花费一番心思。
到底是谁呢,我苦思冥想闭上双眼,仔细回忆过往几天的生活片段,刹那间脑海电光火石般自动浮现出答案,原来是庆山,几天之前我曾给她发过邮件。
我重新登录邮箱,发现她并未提前回复邮件,这种突然的欣喜让我回想起曾经年少岁月,在平静的日子里忽然收到远方的来信,刹那间,令平凡的时刻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挂念如同一份礼物,如今化为书籍,传递庆山的心意,看来她认同“老朋友”的说法。她让我看到灵魂深处的大爱,也感受到文字带来的分量,一颗心与另一颗心平等又真诚的靠近,是珍重而愉悦的不容置疑。
或许每个人会在人生进程中遇到过荆棘,不要害怕发出信号,不要忘记照亮你生命中那束光的人。无私的慷慨是心中的大爱,不吝啬付出与包容,让生命之旅成为温暖的相遇。
庆山,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