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东湖新竹

  东湖新竹
  宋代: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
  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
  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
  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注释
  ①东湖:在今浙江绍兴市城郊。
  ②插棘编篱:即用荆棘编成篱笆。指开始种竹时的情况。棘,有刺的草木。
  ③寒碧:苍翠。寒,清冷,竹叶给人有清凉之感,故称寒碧。 涟漪:细小的水波。《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④掠地:卷地;从地上刮来。 秋:清凉。
  ⑤赤日:夏天的太阳。 午:中午。
  ⑥箨(tuò):竹类躯干上生出的叶,俗称“笋壳。”竹竿生长过程中逐步脱落,称为“解箨”。簌簌:象声词,此形容笋壳脱落时的声音。苏轼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⑦放梢:竹梢生长伸展。梢,枝头末端。 离离:茂盛的样子。此指枝繁叶茂。《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⑧簟(diàn):一种轻便细巧的竹席。
  浅评
  诗的形象性很重要,咏物诗更是如此。一株树,一竿竹,一朵花,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比较平常,但有才华的诗人,通过艺术的语言,从各个侧面,以恰当的描画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会把景物写活,从而“静止”的东西也会变得栩栩如生。陆游这首咏竹诗,正是以“多侧面”的形象性描写,赋予“东湖新竹”以生命。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一连五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第二句“寒碧映涟漪”,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意。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第四句“赤日行天午不知”,通过“光”来反映它的绿荫萋萋、一片苍翠的景象。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最后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想望,希望“官闲”是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这首诗由于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诗意也就更加清新传神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81565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皮日休《秋江晓望》全诗赏析

    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  [意思]    一只白鹭飞翔在碧水涟涟的湖面上,宛如一颗明星点缀在蓝蓝的天空中。这两句是说,秋日的早晨,水碧天清…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41
  • 《陇西行》的古诗解析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解】:   1、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锦:这里指战士。…

    古诗文 2022年11月11日
    45
  • 和鸟有关的古诗词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 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 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25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1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31
  • 文言文《左传·成公·成公十七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左传·成公·成公十七年》原文及翻译   原文   【经】十有七年春,卫北宫括帅师侵郑。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人伐郑。六月乙酋,同盟于柯陵。秋,…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41
  • 长相思别情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相思·别情》作者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前言】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3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