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话剧电影似乎成了中国电影业的一匹黑马。
(网络配图)
和前些年一窝蜂地追缅青春的市场环境不同,话剧电影正以不愠不火的态度闲庭信步而来,而《你好,疯子!》就是这其中之一。
这部由话剧改编的电影,在大片频出的年末时分显得尴尬不已。影院的拍片数低,上座率不高,放眼望去,人数更是少的可怜。我们一行人坐在空旷宽敞的影厅里,竟有一种莫名的滋味。
这部由话剧改编的电影,在大片频出的年末时分显得尴尬不已。影院的拍片数低,上座率不高,放眼望去,人数更是少的可怜。我们一行人坐在空旷宽敞的影厅里,竟有一种莫名的滋味。
(网络配图)
这的确是一部良心之作。
女主人公安希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有着低调而精致的穿着,发型,妆容。除此之外的匠心独具也蕴于电影的每一处细节,极富画面特色的特写镜头,光线,角度,配色,一切都使女主角文艺得刚刚好。
但这却不是一部文艺电影。
恰恰相反,电影带有浓厚的贝克特式的荒诞与诙谐,让七个人在一个幽暗而诡秘的空间里,互相角逐,碾压,最后以一种极为温情的方式完成了一个文艺疯子的自我杀戮。
影片中的安希,有一种文艺至死的性格,这种类型的文艺范青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圈子里,他们脆弱,多情,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家的独特气质。“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余秋雨的这句话,印证了不少文艺青年的一生,而安希,就是其中之一,同样,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之所在——貌似文艺的背后却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女主人公安希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有着低调而精致的穿着,发型,妆容。除此之外的匠心独具也蕴于电影的每一处细节,极富画面特色的特写镜头,光线,角度,配色,一切都使女主角文艺得刚刚好。
但这却不是一部文艺电影。
恰恰相反,电影带有浓厚的贝克特式的荒诞与诙谐,让七个人在一个幽暗而诡秘的空间里,互相角逐,碾压,最后以一种极为温情的方式完成了一个文艺疯子的自我杀戮。
影片中的安希,有一种文艺至死的性格,这种类型的文艺范青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圈子里,他们脆弱,多情,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家的独特气质。“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余秋雨的这句话,印证了不少文艺青年的一生,而安希,就是其中之一,同样,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之所在——貌似文艺的背后却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网络配图)
寂寞,这是每一个在城市里独自打拼的年轻人必须经受而又万般无奈的现实。繁华都市的灯红酒绿,是一场人性的滑稽戏。每当夜晚,那些隐藏华丽面具背后的欲望与疯狂就开始生长,那些迫于生计而低三下四的压抑,在这一瞬间实现了释放。而安希恰恰是这样一代迷茫而孤独的年轻人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另一方面,几十年前的计划生育,在今天仿佛得到了社会的检验。除去电影本身,来谈当今的社会现实。电影中反映出的人性的孤独寂寞正是当下社会运行中不得不咀嚼的苦果,同时,也是那些生活在剧烈时代变革的独生子女,在成为社会真正的独立人格之前,所必需经历的自我对抗。随着成熟的到来,那些原本被当成信仰和依靠的人们,也不是像想象中的那样无所不能,恰恰相反,他们同样对生活无能为力。在这样的失望下,他们只能负重前行。因为自幼的生活环境都太过于顺风顺水,他们没有妥协的习惯,不会和他人,社会,甚至是自己好好相处,这也是这些年心理治疗的需求量显著攀升的原因。
话题仿佛又回到了原点,寂寞。
因为痴嗔过甚,很多人都无法放过自己,所以他们时常感到寂寞。而因为寂寞,又继续封闭自己。在那个封闭的虚拟世界里,他们能感觉到彻底的安全感,他们甚至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人格,来治疗自己心灵的抑郁,然后自己成为人格的王者。这种臆想固然能够转移自己的孤独感,但一方面也会出现人格之间的竞争问题。而这部电影,就把关注点放在了这个“争”字上。
有影评人在分析这部电影时,把鉴赏角度放在其背后阶级象征的意味上,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阶级的相互倾轧,七个人格的相处更像是半部文明的演进史,充斥着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最终用暴力革命一次次完成了对话语权的角逐。事实上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既以宏观的眼光去关注人类的整体,也以极其微观的视角去关注单个的人群。当主体人格决心杀死自己的附属人格的时候,电影的温情就体现了出来——附属人格为了主体人格而选择了离开。故事到这里也接近尾声,但却不仅仅如此。在影片末尾的,主治医生的一句话,让人细思极恐——附属人格企图引导着主体人格一步步杀掉其他的附属人格。我们无法猜出这一人格的目的是什么,但毋庸置疑,这给了我们一个警示,附属人格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他在满足你内心寻求的同时,也是一个随时预备反扑的杀手。
另一方面,几十年前的计划生育,在今天仿佛得到了社会的检验。除去电影本身,来谈当今的社会现实。电影中反映出的人性的孤独寂寞正是当下社会运行中不得不咀嚼的苦果,同时,也是那些生活在剧烈时代变革的独生子女,在成为社会真正的独立人格之前,所必需经历的自我对抗。随着成熟的到来,那些原本被当成信仰和依靠的人们,也不是像想象中的那样无所不能,恰恰相反,他们同样对生活无能为力。在这样的失望下,他们只能负重前行。因为自幼的生活环境都太过于顺风顺水,他们没有妥协的习惯,不会和他人,社会,甚至是自己好好相处,这也是这些年心理治疗的需求量显著攀升的原因。
话题仿佛又回到了原点,寂寞。
因为痴嗔过甚,很多人都无法放过自己,所以他们时常感到寂寞。而因为寂寞,又继续封闭自己。在那个封闭的虚拟世界里,他们能感觉到彻底的安全感,他们甚至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人格,来治疗自己心灵的抑郁,然后自己成为人格的王者。这种臆想固然能够转移自己的孤独感,但一方面也会出现人格之间的竞争问题。而这部电影,就把关注点放在了这个“争”字上。
有影评人在分析这部电影时,把鉴赏角度放在其背后阶级象征的意味上,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阶级的相互倾轧,七个人格的相处更像是半部文明的演进史,充斥着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最终用暴力革命一次次完成了对话语权的角逐。事实上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既以宏观的眼光去关注人类的整体,也以极其微观的视角去关注单个的人群。当主体人格决心杀死自己的附属人格的时候,电影的温情就体现了出来——附属人格为了主体人格而选择了离开。故事到这里也接近尾声,但却不仅仅如此。在影片末尾的,主治医生的一句话,让人细思极恐——附属人格企图引导着主体人格一步步杀掉其他的附属人格。我们无法猜出这一人格的目的是什么,但毋庸置疑,这给了我们一个警示,附属人格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他在满足你内心寻求的同时,也是一个随时预备反扑的杀手。
(网络配图)
电影带有虚拟和荒诞的艺术特色,生活也是一样。一群正常人来证明自己正常,这本来就是件不正常的事。为了能逃离精神病院,这七个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由开始的反抗到后面的逐渐屈从于威权的安排,整个过程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方法与目的背道而驰,让自己反而滑进不正常的深渊。
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哪一个人是绝对正常的,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里都存在着或阴郁或疯狂的一面,而我们与那些精神病症患者的真正区别,也只不过是经验的多寡和严重程度罢了。
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哪一个人是绝对正常的,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里都存在着或阴郁或疯狂的一面,而我们与那些精神病症患者的真正区别,也只不过是经验的多寡和严重程度罢了。
原创作品,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或出版!
作者:海晏清 邮箱:1434377213@qq.com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81898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