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上午,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医院发生一起医生被严重砍伤事件,儿科医生李宝华身中27刀,被砍成重伤,后经抢救无效离世。这则报道刚一出现,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同时也给本就如履薄冰的医患关系更添了一把火。
(图为被害医生李保华)
今年来,我国由医患纠纷引发的暴力事件呈现出“井喷”的态势,从2001年湖北广水一患者家属绑架医务人员勒索有关医院,到今年的患者家属持刀伤医,甚至在2014年,全国法院共审结暴力杀医、伤医等犯罪案件达155件。暴力事件屡禁不止,受害医生层出不穷,医患关系跌入冰点。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六月中旬,短短20天里,全国爆发了15起伤医事件,这一度引发医疗工作者的恐慌,更引起了社会对暴力伤医关注——暴力伤医为何屡禁不止?和谐医患关系的出路又在何方?
(图片来自网络)
面对群众的诘问,国家对这一系列的暴力事件并不是无所作为的。早在去年4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计委就联合公布了《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明确将对医院内殴打或故意杀害、伤害医务人员等6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惩。这次的事件发生后,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公安部在第一时间再次重申,严厉谴责伤害医务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暴力伤医始终坚持零容忍。然而,就在这样的重惩之下,仍旧时不时的响起受害医师的呻吟,我们是该反思,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惨剧,又究竟是什么使家属一再拿起怨愤的屠刀,毫不留情地捅向救死扶伤的医者呢?
归根结底,其实是一个信任感的问题。随着医疗丑闻的曝光,社会舆论的天平已经自然而然偏向普通民众,这一度让院方的信誉受挫,使民众对医院的不信任感加深,再随着医疗事故的不断发生,民众与医院的关系裂缝的扩大,这很容易使一些头脑发热,不计后果的病人家属在悲痛的驱使下,拿起手中的屠刀,去伤害那些无辜的生命。
随着国家对医患关系的重视,医疗服务改革的深化,以及医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医疗环境正在慢慢地得到改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众的素质却和医疗大革新的时代脱了轨。医疗纠纷自古就有,但是,由于社会属性与社会阶级的限制,医生与患者很难处于一个对等的位置,很多时候,由于地位的悬殊,医者往往要为医疗事故付出生命的代价。过渡的时代里,科技掌握了主导地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医生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到现在,资本的涌入,有好处也有坏处,民众从过去的盲目迷信渐渐的有了自己的想法,但与此同时,一群群民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说话的底气足了,或作为药品商,或作为患者家属,越来越多地插手进正常的治疗过程,这就使旧社会以医生为主导的医患关系,逐渐偏向民众。现代资本社会的浮躁风气,民众的任性,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医疗行业的偏见,共同造成了这样一个血腥的结局。
患者损失的问题可以说是医患冲突激化的导火索。患者家属很容易在物质或精神损失的影响下,走极端,化悲愤为力量,做出报复行为。这个损失可以分为可抗损失和不可抗损失两大类。可抗的损失,就是医疗事故;不可抗的损失主要体现在医疗技术的局限性,虽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步,但我们仍旧无法解决癌症,艾滋病等“不治之症”。医生,并非圣人,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会有失手的时候,我们并不认同,但是却可以理解。
再有,就是沟通的问题。沟通,是化解医患矛盾最好的钥匙,医生沟通的不当,也会加速医患关系的破裂。在沟通的过程中,医生的态度,患者家属的情绪,是决定医疗结果的重要因素。医生的不当言论,或表达方式,都会加重家属的精神负荷,如果患者痊愈了,家属顶多抱怨两句,但如果,患者病症恶化,那么这样的医生,就一定会处于被动,家属理性一点的,会进行投诉,举报,家属冲动的,就不一定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事了。
那么,面对这些潜在的致暴因素,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医患纠纷并非国家个例,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中。但总体来讲,英国因医疗纠纷发生恶性案件的情况并不多,这得益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完善的纠纷解决体系。英国十分注重仲裁和赔偿,当然这和他们的国民素质和国家性质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并不适用于我国当今的社会现状,我国国民素质水平的相对低下和大众喜好的庸俗化,造成了社会理性的丧失,医疗仲裁并不能影响患者家属的主观行动,暴力只是一瞬间的事,而仲裁,显然,我们的国民并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但这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英国医疗保障的完善。完善的医疗保障,可以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减少物质损失,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属的焦虑心理和浮躁感。还有一点,英国强调医生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尊重病人,耐心负责,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美国各医院则会雇佣警察负责安保,进行24小时持枪值班,其薪酬福利由医院支付。同样,美国的就医流程也让闹事者难以下手。据美国朱氏国际卫生管理顾问服务公司首席顾问朱晓伟介绍,患者就诊时,先由护士领到检查室,测体重、量血压后,才到诊疗室,换上检查服等候医生。诊疗室门外有三色贴条:“红色”表示医生正在接诊,不要进入;“黄色”代表病人在做准备,不能进入;“绿色”显示病人准备好了,在等医生。在整个就诊流程中,“凶器不好带入,行凶后也不易逃出”。这种方法对医疗工作者起到了很好的保护。
在日本,医疗知识的普及程度很高,政府帮助民众成为“聪明的患者”。47个都道府县和61个市区都设立了医疗安全支援中心和380个咨询窗口,由医生、专家等坐镇,帮助解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民的医疗素质,毕竟,消除医暴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让医生如何学会自保,而是要让患者家属放下手中的刀。
在我看来,医患和谐是建造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想建设好和谐社会,就不得不解决好医疗暴力。解决医疗暴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搭起沟通的桥梁,连接好医生与亲属,在这其中医生要考虑到,自己手里的一刀子,想到病人一辈子,更要注意自己对待病人的态度,不要让“冷暴力”点燃“热暴力”;患者家属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明辨是非,不要让冲动伤害了恩人,也毁了自己。说到底,医患关系皆在一个“信”字,正如逝者所说,医生和患者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但愿这份信任,能早些重建。
归根结底,其实是一个信任感的问题。随着医疗丑闻的曝光,社会舆论的天平已经自然而然偏向普通民众,这一度让院方的信誉受挫,使民众对医院的不信任感加深,再随着医疗事故的不断发生,民众与医院的关系裂缝的扩大,这很容易使一些头脑发热,不计后果的病人家属在悲痛的驱使下,拿起手中的屠刀,去伤害那些无辜的生命。
随着国家对医患关系的重视,医疗服务改革的深化,以及医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医疗环境正在慢慢地得到改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众的素质却和医疗大革新的时代脱了轨。医疗纠纷自古就有,但是,由于社会属性与社会阶级的限制,医生与患者很难处于一个对等的位置,很多时候,由于地位的悬殊,医者往往要为医疗事故付出生命的代价。过渡的时代里,科技掌握了主导地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医生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到现在,资本的涌入,有好处也有坏处,民众从过去的盲目迷信渐渐的有了自己的想法,但与此同时,一群群民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说话的底气足了,或作为药品商,或作为患者家属,越来越多地插手进正常的治疗过程,这就使旧社会以医生为主导的医患关系,逐渐偏向民众。现代资本社会的浮躁风气,民众的任性,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医疗行业的偏见,共同造成了这样一个血腥的结局。
患者损失的问题可以说是医患冲突激化的导火索。患者家属很容易在物质或精神损失的影响下,走极端,化悲愤为力量,做出报复行为。这个损失可以分为可抗损失和不可抗损失两大类。可抗的损失,就是医疗事故;不可抗的损失主要体现在医疗技术的局限性,虽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步,但我们仍旧无法解决癌症,艾滋病等“不治之症”。医生,并非圣人,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会有失手的时候,我们并不认同,但是却可以理解。
再有,就是沟通的问题。沟通,是化解医患矛盾最好的钥匙,医生沟通的不当,也会加速医患关系的破裂。在沟通的过程中,医生的态度,患者家属的情绪,是决定医疗结果的重要因素。医生的不当言论,或表达方式,都会加重家属的精神负荷,如果患者痊愈了,家属顶多抱怨两句,但如果,患者病症恶化,那么这样的医生,就一定会处于被动,家属理性一点的,会进行投诉,举报,家属冲动的,就不一定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事了。
那么,面对这些潜在的致暴因素,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医患纠纷并非国家个例,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中。但总体来讲,英国因医疗纠纷发生恶性案件的情况并不多,这得益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完善的纠纷解决体系。英国十分注重仲裁和赔偿,当然这和他们的国民素质和国家性质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并不适用于我国当今的社会现状,我国国民素质水平的相对低下和大众喜好的庸俗化,造成了社会理性的丧失,医疗仲裁并不能影响患者家属的主观行动,暴力只是一瞬间的事,而仲裁,显然,我们的国民并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但这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英国医疗保障的完善。完善的医疗保障,可以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减少物质损失,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属的焦虑心理和浮躁感。还有一点,英国强调医生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尊重病人,耐心负责,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美国各医院则会雇佣警察负责安保,进行24小时持枪值班,其薪酬福利由医院支付。同样,美国的就医流程也让闹事者难以下手。据美国朱氏国际卫生管理顾问服务公司首席顾问朱晓伟介绍,患者就诊时,先由护士领到检查室,测体重、量血压后,才到诊疗室,换上检查服等候医生。诊疗室门外有三色贴条:“红色”表示医生正在接诊,不要进入;“黄色”代表病人在做准备,不能进入;“绿色”显示病人准备好了,在等医生。在整个就诊流程中,“凶器不好带入,行凶后也不易逃出”。这种方法对医疗工作者起到了很好的保护。
在日本,医疗知识的普及程度很高,政府帮助民众成为“聪明的患者”。47个都道府县和61个市区都设立了医疗安全支援中心和380个咨询窗口,由医生、专家等坐镇,帮助解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民的医疗素质,毕竟,消除医暴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让医生如何学会自保,而是要让患者家属放下手中的刀。
在我看来,医患和谐是建造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想建设好和谐社会,就不得不解决好医疗暴力。解决医疗暴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搭起沟通的桥梁,连接好医生与亲属,在这其中医生要考虑到,自己手里的一刀子,想到病人一辈子,更要注意自己对待病人的态度,不要让“冷暴力”点燃“热暴力”;患者家属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明辨是非,不要让冲动伤害了恩人,也毁了自己。说到底,医患关系皆在一个“信”字,正如逝者所说,医生和患者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但愿这份信任,能早些重建。
原创作品,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或出版!
作者:海晏清 邮箱:1434377213@qq.com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81898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