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母语,你无可取代
——高中生语文、英语学习状况调查
内容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作为一门外语,在学习过程中它与语文学习的冲突不容忽视。中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但却没有发挥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真正作用。而中学生目前的文学素养却普遍有待提高。报告中,我们就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我们的看法。
关键词:
语文学习 英语学习
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清晨走进校园,我们便会发现食堂里、教室里到处可以看到捧着课本朗读英语或者背诵英语单词的同学。可见,同学们对于英语学习都非常地重视,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上面。
但同为语言类学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语文。现在很多同学干脆把语文课当作“放松课”、“休息课”、“发呆课”……课堂上打盹、发呆、做作业的大有人在。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看到,有75%的同学承认自己在英语上花的时间比语文上多。当被问及为什么对于语文、英语学习的热情差别如此之大时,很多同学表示:“语文上课认真听否很难直接反映到成绩上,所以就难免造成精神上的松懈。而英语则不然。”
有超过60%的人对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努力将来会在工作、生活中有等价的回报表示怀疑。更有66%的同学直接表示,自己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高考。
这是我们直面现实的唯一选择。中国的多种晋级考试中,都将都将英语而不是汉语的语言水平作为筛选的重要尺度来衡量人才,英文考试似乎成为当代中国考场中的“新八股”,担当着“新科举”的重任。英语已经不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是单纯一门考试科目在被我们学习。所以英语学习的悲哀现状就是听、说永远落后于读、写。以至于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了6年英语就是“哑巴英语”。我们的英语成绩就是靠一沓沓的选择填空的练习堆出来的。
有次我们用中国的高考英语试卷去考外教,最后的结果竟然有三位不及格,其余的也只能勉强及格。当然这不能说外教浪得虚名,也不能说我们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超过老外了,这只能证明应试教育的失败。语言本来是用于表达、交流的,我们却把它当成了考试工具。我们的英语学习其实也走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可事实上,除了考试我们其实还可以用英语做很多事情。
1、开阔视野,纵横网络,寻找知识信息,跟上时代需要。现在的信息时代决定了必须掌握英语这门通用语,才不会落后于资讯更新的步伐。
2、不论现实还是虚拟空间,和外国人交流的需要。
3、如果要出国学习或定居,非学好英语不可。甚至还要通过可怕的语言考试。
4、专业英语,工作中的使用需要。
5、考试,升学,找工作的需要。中学生,大学生,评职称都需要考外语。找工作,英语水平也尝成为面试的重要考核项。
6、出国旅行不至于成为哑巴和聋子。
7、娱乐需要:外语歌,外语片,外文书,外语节目,了解外国文化,感受掌握另一门语言的学习乐趣。
8、学习前沿科技的必然要求。
人们也开始知觉英语是作为交流工具的,所以社会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拨的学习实用英语的热潮。“新概念”、“李阳疯狂英语”……使得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加大了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
当我们全社会都来重视英语学习的时候,我们的汉语文化呢?一位语文教师的话更能让人体会汉语的尴尬境地,她在陪孩子参加过一次“疯狂英语”的讲座后。谈起数万人拥挤在体育馆,手舞足蹈地呐喊出英文单词的场面,她觉得兴奋又有些不可思议:大家怎么学起英语来都那么有激情?那种激情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在我的课堂上要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怎么就那么难?
余光中先生说过:“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可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汉语学习的重要性。
那个因“超级女生”一炮而红的歌手李宇春被要求背诵杜甫的著名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时,李宇春愣了半天也挤出一个字来。随后,她红着脸以自己是在中学时代学过该诗,时隔多年早已忘记具体内容为由,来化解现场的尴尬氛围。
从中央到地方各新闻媒体中司空见惯的错别字连篇,不少的电视台的不少明星主持人张口闭口并传染到大街小巷的少男少女口中的“哇塞”,平日里充斥荧屏的“造诣(zhǐ)”“愠(wēn)怒”“脂(zhǐ)肪”“角(jiǎo)色”,更叫人啼笑皆非。
《中央日报》报道说在上海的一次翻译考试中,有精英将“富贵不能淫”作了如下的翻译:“Berich,butnotsexy(富贵但不能性感)”不知孟子他老人家知道了,会不会气得站起来?而“人之初,性本善”被译为了“Since the beginning of human beings,sex is always good(人之初,**本善)”,不知是否该归结为当今的时代**比诞生此语的那个封建社会开放的缘故?于是有韩国人感叹:“作为韩国人,我们有必要回头看看我国是否也在上演着与中国类似的一幕。”
“这不叫英文不过关,叫汉语水平低。”网友如此评论。
另据报道,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比赛中,外国留学生竟然击败了中国学生。值得高兴的是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了,外国人也开始重视我们的汉语了,可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我们的学生竟然忘记了自己的母语。
于是越来越多享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他们虽然精通电脑,但写不出漂亮的汉字;他们虽然过了英语八级,但投递的中文求职信却错别字连篇,甚至文理不通。
中国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外语学习和人才的培育固然重要,但绝非要让外语主宰那么多中国人的生活甚至命运。作为一个被日本统治了整整50而后又深受美国影响年的台湾却能因为担心外语对母语的损害而能大胆地将所谓的“双语幼儿园”通通关闭。试想一下,让那些还没有学好自己母语的孩子每天面对ABC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引用一下海峡两岸的多位著名作家——余光中、莫言、苏童、马原在上海举行的一个论坛上的话说就是“我们的华语世界,已经到了濒临失落与拯救的边缘!”
时时忘不了都德《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那句话:“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国家的语言,就永远掌握了打开大门的钥匙。”现实中国人虽然不是亡国奴,但是我们国人却主动将这把“钥匙”扔进了永远无法回收的垃圾桶,把自己的“根”遗忘在历史的故纸堆里。
我们还没亡国呢,怎可以忽视了自己的母语!
我们不必再说汉语、汉字是如何的美丽,也不必在去赞美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只是要去捍卫母语,捍卫和继承自己的华夏文明啊!
学习英语,是我们在探索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过程中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与发达和先进的国家交流、汲取他人成功经验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合理选择。但是,不能把这种手段与选择当作最终的目的,我们学习英语,最终是为了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忘了这些,仅仅为了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则无异于数典忘祖。
保卫汉语在更深的意义上,其实是在保卫汉语背后的文化,这种保卫源自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尊重,摒弃对异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盲目崇拜,从中吸取科学化的新思维,那么汉语的复兴就必如鲁迅先生在《文化偏执论》所说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这将使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
参考文献:《“英汉双语教学”跟“国家汉语战略”矛盾》?——著名语言学家马庆株
《汉语的危机》
《关爱母语,拯救母语 ——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