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是巴人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交融地之一,本地民风古朴,流传于民间的各种神话传说、山歌、音乐、舞蹈、民居、饮食、地都渗透着巴楚文化的风韵。宜都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既有鄂西巴人文化的基础,也有鄂中的楚风韵味。目前宜都最具特色的品种有:宜都梆鼓、宜都渔鼓(楠管)、楚剧等,宜都青林寺谜语有中国谜语第一村之美称。宜都境内土汉杂居,民间生活包括饮食起居、生产劳作、服饰装扮,婚丧嫁娶等也都掺杂有巴楚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各种特色。如:哭嫁、哭丧、打丧鼓、跳丧、打栽秧鼓、猜灯谜等。
宜都既能有佛教、道教。两大教派的各种建筑、人物和传教信徒,在域内和周边颇有影响。宗教场所主要有梁山和宋山。
梁山,它具有佛教场所和道教场所,山顶为道教,中部为佛教场所;山顶有金顶、山腰有观音阁、关帝庙、大雄宝殿等建筑,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之险,而金顶最为险峻,有“南武当”之称。
宋山,现为省级森林公园,宗教场所有龙泉寺,建于明朝初年,因其侧的清泉水得名“清泉寺”,清嘉庆年间易名为“龙泉寺”。明万历年间,荆藩惠王及王妃贺氏俱信佛,曾拜宋山住持僧堕宋为师。因而这二处寺庙建筑规模十分宏大,香火旺盛,信徒遍布川、鄂、湘三省,而成为闻名的宗教圣地。除此之外宜都还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城市标志
宜都市城市城市标志是2008年3月7日在宜都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标志的主体图形是以“宜都”二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小写“y”“d”为基本设计元素,将两者进行连笔设计处理,有机地形成了以下主体
城市精神
宜都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着清丽的山水园林特质,更洋溢着现代都市的鲜活气息。为加强宜都对外宣传,提升宜都形象,打造宜都“城市名片”。
2007年,宜都市委托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营销宜都”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组通过认真梳理宜都在创造奇迹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基因和精神特质,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并分别召开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座谈会,通过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1500多条,反复总结、提炼、培育和发展,多易其稿,并于2008年3月7日宜都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审议通过从而形成宜都“城市精神、城市标志及城市宣传用语”。
宜都市城市精神为:守信 敬业 融和 厉行。
市树市花
2000年7月,宜都市在市民中开展评选市树市花活动。2000年10月13日,宜都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会议决定命名香樟为宜都市市树,紫薇为宜都市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