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于大中五年(851)秋,自湖州刺史归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大中六年拜中书舍人。杜牧到京后,曾出湖州俸钱修治樊川别墅,下直后常邀友人游赏其地。此诗应是大中六年所作。沈十七,生平不详,其官位亦是中书舍人,当为杜牧之同僚和朋友。
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
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
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
杜村连水,晚步见垂钩。
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此二句系点题之笔:陈述邀约友人沈十七同游樊川而久等不至,只好自己一人独游。“解”字可有二解:一是“解”通“廨”,官解即官廨、官舍、衙门;二是“解脱”,官解就是使友人从官务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亦即轻松地休憩一下。
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此为五律中之颔联,对仗极工,炼字极切。对仗不必说了,单说炼字:一个“媚”字把水(川)光与日光交相辉映的景象写活了,仿 佛都具有了生命和情感,川光使初晴的日光更加娇媚。而山色呢,因正逢清秋,它正以最美的姿态和色调矜夸于世哩。山色和川光一样都具有了生命和灵气。
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此颈联对仗亦工,“疏还密”与“咽复流”,一虚居中,二实居左右,正是在这样极为自然顺畅的对仗中,把野竹疏疏密密的景致、岩泉忽咽忽流的态势十分准确地描写出来了,这不能不说是对仗的“功劳”。
杜村连水,晚步见垂钩——杜村即指樊川别墅,因其为杜牧之祖父杜佑所居之处。水,发源于今陕西西安南秦岭,注于渭水。此二句一是点题中之“秋晚”,一是 隐含此间有高人逸士,因水为渭水之源,加之“垂钩”,便使人联想到独钓渭水之滨的姜太公,诗人有意涉笔于此,很可能是希望有吕尚这样的贤臣,来辅佐“夕阳 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帝国吧!
这也算是一首记游诗。记游诗最容易写得粗滥,只要拼凑几句“景观”,加上一二感叹,便可敷衍成 篇。此篇却不然:其一,全篇笼罩着一种期友人不至的淡淡的惆怅,这就有了特定的氛围;其二,通过精彩的炼句炼字,使诗具有了特定的意境,而且使大自然富有 了生命的魅力,令人咀嚼回味;其三,结尾看来似不经意,却使人产生联想,这种“无意”中的“有意”正如“无情”中的“有情”一样,给读者以“再创造”的审 美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