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送别友人的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当时杜牧已受命左补阙、史馆编修,将离宣州团练判官之任回京;友人裴坦(字知进,中进士第后为宣州观察使属下判官,与杜牧同事)即离职去舒州(今属安徽)。这首诗抒写了对友人裴坦的惜别之情。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这两句写送友人上路时的情景。首句写时令:日暖泥融,积雪半消,这该是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次句写行人:马蹄踏着芳草,得意春风送来马嘶。芳草,历来象征离愁别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骄,得意。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县西南;清弋江,即青弋江,在安徽省东南。此两句是送别友人时望中所见:诗人看到通向九华山的山 路上,白云缭绕,山上的寺庙忽隐忽现;清弋江蜿蜒地流向远村,那平桥上飘拂着新芽初吐的绵绵柳丝。白云缭绕,柳丝绵绵,正像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意。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这两句全为比喻,前一句以高飞的鸿雁喻友人之别离,因其时正值早春,南雁正向北飞,乃即景之喻。的的,鸿雁高飞貌, 似有留恋难去意。后一句以悬挂之旗的摇摇不定喻与友人作别时忐忑不安,茫无所从的心态。悬旆(pèi),即悬旗,可能是十里长亭之酒旗,抑或送行之车旗, 亦即景之喻。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此两句乃别时心中之感叹:我们当年一起来到这里,现在却不能一起回京,就是我回到京城正逢春暖花开,也和你离后的此刻一样寂寞。
与友人的赠别之诗,贵在写得感情真挚,语句动人。杜牧的这首诗就做到了这一点。他首先就眼前景写出早春积雪半消,“芳草才能没马蹄”的意境;然后就云与 柳的缭绕缠绵自然地暗喻依依别情;接着又用两个明喻形容友人远去之际自己摇摇不定的心境;最后直吐胸臆,道出由于友人的离别即使返京逢春也一样寂寞。作为 千年后的读者,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到了诗人的情深意重,这情与意皆渗透于他信手拈来的一景一物之中,因而我们读到尾联两句时,方感到那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一片推心置腹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