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会昌六年(846)杜牧在池州任上题于弄水亭上的一首诗。弄水亭在贵池县南通远门外,为杜牧所建,取李白《秋浦歌》“饮弄水中月”诗句为名。这首诗写得潇洒自然,真诚坦率,富于情趣,既写出了诗人在池州为官时的生活,也写出了他当时的思想情绪。
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
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
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
庭宇清无比,溪山画不如。
嘉宾能啸咏,官妓巧妆梳。
逐日愁皆碎,随时醉有馀。
偃须求五鼎,陶只爱吾庐。
趣向人皆异,贤豪莫笑渠。
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使君,系诗人自称;左铜鱼,铜鱼是铜制的鱼符,分左右两半,唐代刺史时佩左鱼符以为凭证。这两句是说:我今年四十四岁(按:会昌六年,杜牧四十四岁)了,做过两任刺史。
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好官。底书,什么书,底(dǐ),当时俗语。这二句是自谦之语,说我做官并不算治理地方有政绩的好官;常常谈书论文但又读过什么书?
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这二句和以下二句系描写弄水亭及其周围的景色。不仅对仗工整、意境幽美,而且写出春末的特征:晚花红艳而娴静,高树碧绿而初阴,一个“静”字、一个“初”字点化出一种微妙的心理感觉,与视角的色彩形象相映衬。
庭宇清无比,溪山画不如——此二句一写亭园建筑,一写周遭山水,虽用“无比”、“不如”两个否定的抽象词,但一与“清”、“画”二字相连,就在夸张中令人想见其清幽如画景色,使抽象词具有了形象性。
嘉宾能啸咏,官妓巧妆梳——环境描写过后,接着写人物活动。嘉宾即佳宾;官妓,指专门供奉官府的歌妓,在筵席上让她们歌舞侑酒。这两句是说来往的佳宾都 是能吟诗作赋的高人雅士;筵席上侑酒的歌妓也都是巧梳俏妆的美姬娇娃。这里真实地写出了封建时代官场生活的某些侧面,虽有士大夫阶级的烙印和气息,但不失 其认识价值与美学价值。
逐日愁皆碎,随时醉有馀——此二句系倒装,前者为果,后者为因,因“随时醉”,方“愁皆碎”。这与上面二句紧 密相连:有啸咏、有侑酒,方“醉有馀”;“醉有馀”乃因嘉宾之啸咏、官妓之歌舞而臻于“随时”。然而“醉有馀”是为了“愁皆碎”,这表明诗人实际是借酒浇 愁,心中有难平的块垒……
偃须求五鼎,陶只爱吾庐——这二句写出两种人生态度,诗人实际是皈依后者。前句中的“偃”,指西汉时热衷于 功名富贵的主父偃。据《史记·主父偃列传》,他曾说:“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后句中的“陶”,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不 仕,其《读山海经》诗有“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之句。这两句意为:我不像主父偃那样热衷功名,追求富贵;而愿如陶渊明一样清静淡泊,归隐田园。
趣向人皆异,贤豪莫笑渠——趣向,即志向;渠,为第三人称“他”。这两句的大意是:人的志向各有不同,你等贤人豪杰切莫耻笑他呀!这里的他,指陶渊明,实际是说自己。贤豪含有讽刺意味。
杜牧是一位有忧国忧民情怀和经邦济世抱负的诗人,他继承祖父杜佑作《通典》的家学传统,很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樊川文集》卷十二 《上李中丞书》)。他关心当时国计民生中的重要问题,主张削平藩镇,抵御外族侵凌,严惩官吏贪暴,大力修明政治。他特别注重军事,认为用兵之道直接关系国 家的兴亡,曾有不少论兵著述。可见他是一个积极入世,恪守经世治国之道的人。但是由于仕途的挫折、官场的失意以及古代知识分子儒道并存的思想影响,往往在 坎坷困顿之时,则以老庄退隐避世之道寻求精神解脱,维持心理平衡。这首心仪自然、向往陶令、落拓不羁、并带自嘲味道的诗,就是这种心境的流露。“仕”与 “隐”、“进”与“退”、“入世”与“避世”,是贯穿于古代知识分子一生的普遍矛盾心理,不独杜牧如此。有的选注本中认为这首诗“交织”着他“一面不满足 于官卑职小,一面又向往隐居生活的矛盾思想”,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