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众口传诵、家喻户晓的七绝当作于诗人任池州刺史的会昌四年(844)至会昌六年(846)间,因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 县,而诗中提到的以酿酒闻名的杏花村即在贵池县城西。本诗典型地写出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特定心态,与千百年来读者的体验相共鸣,因而流传不绝,妇 孺皆知。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二句语言虽然平实,但却极典型地描画出清明节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情。清明节这一天,无论北方或南方,常会有霏霏细 雨,“雨纷纷”三字把春雨的特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在纷纷细雨中,“路上行人”定然是感到非常凄清。加之这一天俗称“鬼节”,人们都要到坟地去祭祀死去的 亲人,也许这路上的行人正是去坟地或从坟地回来的人吧,逝者的面影还浮在他们脑际,心中尚悲痛不已,在这纷纷细雨中,他们怎能没有魂就要断了(“欲断 魂”)的感觉呢?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天诗人杜牧倒不一定去上坟,因为他在这数千里外的异地做客,想去给亲人上 坟,也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他的心境也一定是凄凉的,在这纷纷细雨中更会思家念亲。他大概也是在这“行人”的队伍中吧,他想去借酒浇愁,但新来乍到,不知酒 家在何处。于是便问骑着牛儿迎面而来的牧童。天真的牧童顽皮地不回答,只用手一指附近那个开满杏花的村庄:呵,原来酒家就在那纷纷细雨笼罩下的杏花的掩映 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但意境鲜明深远,让人玩味无穷。这是为什么?除了我们上面说过的写出了典型的情境和能引发人们的同感两 点外,另外一点就是以寥寥二十八个字画出了一幅富于动感的、有情节的图画:“雨纷纷”是动的;“路上行人”是动的;“借问”、“牧童”、“遥指”不仅有动 作,而且还有情态和声音。这是一幅由细雨、道路、行人、牧童、杏花等意象绘成的有色彩有线条的图画,又是一个有问话、有回答、有情态、有动作的故事。它集 描写、叙事、抒情于一炉,何能不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