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指黄河上游地区和湟水流域,即现今的甘肃、青海地区,唐时称为河西、陇右。肃宗时,吐蕃乘安史之乱占领其地。后来河湟 一带在宣宗年间复归唐朝,杜牧曾做诗歌颂(见《今皇帝陛下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降臣获圣功辄献歌咏》)。此诗约作于收复河湟前的会昌(武宗年号)年 间,诗中表达了恢复失地重归大唐的殷切期望。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箭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元载,唐代宗时宰相,曾作过西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刺史,熟悉河西、陇右情况。他建议代宗收复河湟,未 决。大历十二年(777)因罪下狱,代宗下诏赐他自尽。相公,对宰相的尊称。借箸(zhù),是张良故事。一次刘邦与张良边吃饭边商议事情。张良说:“请 借前箸(筷子)以筹之。”后人用“借箸”代表策划事情。这首句意为:代宗时元载宰相曾经筹划收复河湟之事。次句意为:宪宗皇帝亦留神过这件事情。《新唐 书》卷一四一《吐蕃传》曰:“宪宗常览天下图,见河湟旧封,赫然思经略之。”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箭不西巡——此两句紧接上两句说:不久元载就被处死,宪宗皇帝也忽然驾崩未能西巡失地。“衣冠就东市”,西汉晁错为御史大夫,穿着朝服被斩于东市。借指元载被处死。“忽遗弓箭”,古代神话传说黄帝成仙而去只留下弓箭,此处借指宪宗驾崩。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此两句为唐诗名句,意为河湟一带人民虽然牧羊驱马穿着胡服,但他们心里却时时思念着祖国。戎服,指吐蕃之衣服;白发 丹心,喻这里的百姓从幼到老都以耿耿忠心向着汉唐。据《新唐书·吐蕃传》:沙州人(即河湟之人)皆胡服臣虏,每岁时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沈亚 之《沈下贤集》:“自瀚海以东……皆唐人子孙,生为戎服奴婢者……及霜露既降,以为岁时,必东望啼嘘,其感故国之恩如此。”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凉州,在今甘肃省,当时为吐蕃占领,其俗好音乐,开元时献《凉州新曲》于朝。这两句意为:如今只有《凉州》这样的歌舞乐曲在流行传唱,供闲人娱乐。言下之意是:凉州失地和凉州百姓——河湟一带的山川人民都被当局忘记了!
杜牧始终是一位关心苍生社稷的诗人,虽然他有风流放荡的一面,有“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的“薄幸”之瑕,但就其总的思想趋向和其创作的基本 旋律来看,忧国忧民之作还是占主要位置的。即如这首《河湟》,其关心国家边境失地的收复和边境人民的回归实在是刻骨铭心的。“白发丹心尽汉臣”这一千古名 句,尤其表现了他对国家人民的一片丹诚,这不仅是我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拳拳之心的写照,也是诗人自己对时代历史的剖白,千百年来已成为一代又一代志士 仁人信守的警句和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