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题下有诗人原注“宣州”二字,可知作于宣州。但诗人平生两次在宣州,第一次是在沈传师幕中,第二次是在崔郸幕中,故时间难于确定。元处士名字生平未详。处士,古人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者。此诗写出在高亭上游目骋怀的一种美的感受。
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
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
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这两句皆就眼前之景物,由近及远地展开辽阔的境界。诗人伫立在高耸的亭前,极目远眺,但觉亭前之水与“天外”之西江 相接,好像还听见隐隐的江水奔流之声;而小斋周遭的苍翠松影也仿佛与云齐平。这是诗人纵眺时的一种感觉,突现出抒情主体在远离尘世的环境中旷远、超然、闲 适的心境。
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在上述那种超然的心境中,诗人突发奇想:谁来教我吹奏长笛,使我乘着春风上天去弄那轮明月呵!据《文选·长笛赋》,长笛,七孔,长一尺四寸,为仙人所吹。杜牧这里“何人”系指元处士,希望随他“倚春风”而“弄月明”。
杜牧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前人称其为“小杜”就是与老杜(杜甫)并论,显示其关注现实人生的创作风格。但是现实主义诗人也常有其浪漫主义的一面,老杜就有《饮中八仙歌》、《房兵曹胡马》、《画鹰》等豪迈纵逸之作。
杜牧这首诗也极现其在想像中企求超脱现实羁绊的浪漫主义特征,其“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与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有异曲 同工之妙。据《太平御览·外国图》:“风山之首高三百里;春风穴方三十里,春风自此出也。”杜牧“倚春风”而“弄月明”系依此传说而生发的想像之驰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