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原文翻译赏析

  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

  杜牧于开成三年(838)冬内升左补阙、史馆修撰,翌年春初赴京上任。这首诗是离开宣州时的作品。诗中回顾了自己十馀年的外放生活,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追问和厌恶官场而又不能舍弃的矛盾心情。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杜牧自大和二年(828)十月随沈传师到江西幕中,转宣城,又应牛僧孺之辟到扬州,一度内升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不久,又到宣州崔郸幕中,前后共历12年(828—839)。十过秋,即十多秋。这两句说:自己潇洒地在外地过了十几年,没有一天不留连于酒杯。迟留,滞 留,即流连。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谢公城,即宣城,南齐诗人谢,字玄晖,曾任宣城太守。宣州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古迹。 有“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名句。“溪惊梦”当指此。苏小,即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这两句是对前联首句“潇洒江湖”的具体诠释:或是游览名胜古 迹,或是流连歌楼妓馆。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这两句是在总结自己十年“潇洒”生活之后,对生命的考问质疑:千里山川到 底何处算好?这几人能有的襟怀抱负难道一生就此休矣?诗人其实已在前两联中埋下伏笔:那所谓的“潇洒”不过是苦闷的象征和无奈的宣泄而已,故而才有这一联 的发问质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发问?质疑?到底该怎么办?这两句仍是一个矛盾的回答:明知挂却尘冠(辞官不做)是等闲(很平常)之事,可自己又做不到,只好仍旧囿于俗务虚度光阴(蹉跎),而无法去寻访旧游的美趣。

   古来身在官场的文人,一般都有这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修齐治平,步入仕途,是他们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是步 入仕途之后,官场的尔虞我诈、腐败黑暗、升沉凶险、机心陷阱无处不在,又往往使他们视为畏途,身心交瘁,而欲“归去来”。他们怀有抱负,期望通过仕途为苍 生社稷建功立业;然而这抱负又往往落空,使他们惆怅苦痛仰天浩叹。真是欲进不得,欲罢不能,始终处于两难境地。杜牧这首诗就典型地表现了文人的这种“二重 性格”,联系他本人在牛李党争中的际遇,就更能理解他这一矛盾心情的由来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82707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