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扬州任所或往来于扬州路经金陵(今南京)之时。具体时间难以确定。秦淮即秦淮河,其源出江苏溧水县东 北,横贯南京,流入长江。此水为秦时所开凿,故名秦淮。自南朝、隋、唐以来,作为“六朝金粉之地”的金陵以风月繁华著称于世,而秦淮河两岸歌楼娼馆林立, 灯红酒绿,急管繁弦,乃“金粉”之中心地带。杜牧这首《泊秦淮》即在面临此境时有感而作,借古讽今,以喻当世。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起首两句一是描写诗人“泊秦淮”时眼前所见的景色,亦即氛围环境的描写;二是叙述他泊船于秦淮河畔之酒家附近的行 为。这一描一叙就把读者带到了诗的境界:那该是秋夜吧,水已寒凉,薄雾迷离,远望去如蒙一抹轻烟;而岸边的沙滩上月光如水,又似霜遮雪掩。这里连用两个 “笼”字,写出在薄雾与月色笼罩下的秦淮河朦胧的情境,真可谓妙绝。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者,卖唱卖笑之歌女,即 古之“三陪”小姐也。后庭花,系南朝最后一个王朝末代皇帝陈后主所作之《玉树后庭花曲》。陈后主荒淫好声色,终日在后宫与嫔妃歌舞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 国。此两句说卖唱的歌女不知陈朝的亡国之恨,她们还在乐曲的伴奏下唱着“后庭花”之歌哩。陈寅恪先生对“隔江”二字有深刻的见解:“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 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 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元白诗笺证稿》)此论更能助我们理解此诗。
哲人说:所有 的历史撰述都是从后人的现实出发,因此所有的历史都折射着当代的现实。杜牧的这首诗之所以为历代传诵,不仅是因为它曲折地影射了他所处的晚唐时代统治阶级 不顾社稷危亡仍在醉生梦死的没落现实,使人惊醒,而且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数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王朝,都是在不顾生民疾苦、国家危亡,一味贪 图享乐,一贯荒淫无耻中周而复始地崩溃裂灭的,前车之覆后车永不能为鉴,这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专制主义必然的规律和归宿,这也正是这首诗常读常新代代 传诵不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