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离宫中宫女的荒坟为着眼点,写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对她们非人的遭际寄予深厚的同情。充分体现了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冢(zhǒn弈),墓。
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
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离宫院,即离宫、别院,皇帝在京城之外临时居住的宫室。此两句为倒装,意为城外累累荒坟埋的都是离宫、别院中的宫女。但将“尽是……”句放在首位就突出其生时之状,令人想见当年之如花似玉,从而加重突然变成“冢累累”时的悲哀。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上两句是由生到死,这两句是由少到老,都是大的跨度,大的对比,使人在这大的空白中驰骋想像力:自青春年少入内直到白发垂老,连君王面都未见,不识君王是谁,一篇《上阳白发人》尽隐其间……
古今中外,人道主义一贯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普遍主题。从《诗经》的《邶风·柏舟》、《小雅·谷风》、《小雅·蓼莪》,到《孔雀东南飞》,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到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都表现了诗人对被压迫、被剥夺、被损害者的同情和怜惜。
杜牧也是我国这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这首诗虽然仅仅四句二十八字,但千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到诗人感情的沉重和话语的分量。杜牧对吞噬青春和生命者的憎恨与愤怒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在九世纪皇权统治下的中国,敢于为皇家屈死的冤魂鸣冤叫屈,该有何等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