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途中(杜牧)原文翻译赏析

  秋浦途中

  杜牧于会昌四年(844)九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唐池州治所为秋浦县(今安徽贵池),这首《秋浦途中》当作于由黄州赴池州任所之时。诗中描写了途中所见和由景物所生发的思乡之情。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这二句以寥寥十四字,描绘渲染出一幅水墨画般的深秋山路上的萧索图画:草木萧条的山路上下着连绵的秋雨,淅淅沥沥的 雨声中溪风吹着满岸的蒲草。有的注本中将“萧萧”解作“潇潇”的雨声,把“淅淅”解作风声,我以为是没有根据的。“萧萧”就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之“萧 萧”;“淅淅”即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只有如此解释,“穷秋雨”的形象才能笼罩全篇。这里要特别注意“穷”、“一”二字,“穷”即尽,“一”即全。 “尽”即天地完全被秋雨笼罩;“全”则满岸全是蒲草。如此方能渲染出深秋又雨的萧索景象,此景象亦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萧索,乃仕宦途中落寞心情的外射。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这二句是诗眼,是全诗的闪光之处。诗人在秋雨连绵的旅途中,忽然看到江边的沙滩上新落下来的大雁,便立即生发了一种 意识:这由北方飞来的鸿雁可曾在家乡杜陵停留过么?杜陵,汉宣帝陵墓,在长安城南五十里处,此处借指长安(杜牧自幼居长安城内)。诗人是因北来的大雁引起 对家乡的思念,但不直说,而是设问于大雁,这既写得含蓄,又显得风趣、俏皮,而且也符合人刹那间产生的内心的语言,堪称妙笔、妙思。

   杜牧在《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见《樊川文集》卷十六)中说:“某幼孤贫,安仁旧第置于开元末,某有屋三十间……”安仁是长安城中坊名,安仁坊在长安朱雀 门街东第一街从北第三坊。后来,虽然几经迁徙,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宅是没齿难忘的。长安,永远是诗人心灵的家园。有的注本中说,本诗后二句“寄托了诗 人虽身在旅途,但对朝廷仍然关切的感情”,这没有错,因为“朝廷”在长安,思念长安自然包括思念朝廷——关心国事;但长安同时也包括家园,思念长安实际上 是涵盖了诗人的家国之思。无家而思国是单一的、理性的,只有思家而又思国才是感情与理智交融为一体的、欲罢不能的人性之必然,心灵之指归。否则是不会一见 雁就想到“来时还下杜陵无”的!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82709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