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杜牧)原文翻译赏析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这是杜牧在黄州任刺史时所写的两首七绝。在极有特色的景物描写中曲折地表现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其一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绝句不要求对仗,但这两个严格的对仗句却因对仗而使极精练的十四字中包含了极丰富的意象:“落日”、“溪桥”、“轻 烟”、“柳影”。而且以数量(“两竿”、“半缕”)、方位(“上”、“中”)勾画出一幅十分清晰的图画:落日偏西了,离地面似乎只有两竿光景(由“日出三 竿”而来,以“竿”约估太阳离地面高度),悬挂在溪桥之上;若有若无的淡淡轻烟似乎只有半缕,飘漾在柳影之中。由此我们可知诗歌对仗的妙用,虽然是带着锁 链的跳舞,但却舞出了极优美的步伐。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这两句是唐诗中名句。它是上面景物描写的继续,诗人接着上面 的描绘,继续用语言的画笔完成他的画幅:荷塘风韵。但这两句却与上两句纯客观的描写不同,它带了作者极浓厚的主观色彩,即把自己的主观感觉化入景物描写之 中:池中多少荷叶含恨地相倚相偎着,当秋风从地面刮过,她们便立刻同时回过头去,让背对着西风。“绿荷”本无恨与不恨,这只是诗人的一种感觉,一种感情的 移植,是诗人心中怅恨情绪的外化。但难得的是外化得好:“一时回首背西风”,恰恰客观景物形象正能体现这“恨”的情绪。诗人巧妙地把“绿荷”人格化了, “绿荷”对“西风”有恨,一时都背过脸去;诗人的主观感觉正好和客观景物相吻合、对应。

  其二

  秋声无不扰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秋声无不扰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梦泽,即云梦泽,在湖北境内,广数百里,齐安(黄州)在其境内。蒹葭(jiānjiā),芦苇之别称。这两句说:秋雨秋风之声无时无处不在扰乱我这个背井离乡之人的心,特别是在这云梦泽畔,绵绵秋雨洒在密密深深的芦苇上之时。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这两句是逆前两句之意的反说。前两句是直说:秋风秋雨扰己之离心,泽畔蒹葭之雨更动离情。这两句反其意而说:秋雨它自管自滴在石阶前的大梧桐叶上,这与你有何相干,又何必发此哀吟?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吐尽秋风秋雨中的离愁别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第一首诗便是“有我之境”的典型作品。前两句尚不明 显,但黄昏、暮烟意象的选择已透露出诗人的低沉黯然之情;而后面的两句“有我”之“色彩”则非常明显,流露出诗人仕途坎坷的心境,但这也表现得非常含蓄、 形象:诗人在灵感一闪中发现了准确的情绪对应物:绿荷回首背西风。这正是诗人才情之所在——具有一双“能发现”的眼睛。

  第二首诗与前 一首写法不同:前一首是诗人抒情主体隐在幕后,借写景而表现秋心,虽然后二句主观色彩明显,但亦是借景抒情。这一首诗人便从幕后站了出来,直说“秋声无不 扰离心”而且最后还对自己说:“干君何事动哀吟?”但是如果都是感情的直接表露,那也有失于诗的特质,这里以第二三句两组意象群,一现阔大的烟雨朦胧之 境,一现微观的具体生活之境,使诗人情感的表露得到了生发的实际情境,虚实互补,“意”“象”结合,从而成就了一首好诗。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82709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