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七绝当作于诗人在宣州任职期间,因诗中所咏之宛溪,源出宣城东南峄山,流绕城东。诗为写景,但寄寓了人生的意蕴,令人玩味沉思。
宛溪垂柳最长枝,曾被春风尽日吹。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宛溪垂柳最长枝,曾被春风尽日吹——首句点出所感之对象:“宛溪垂柳”之“最长枝”。这最长枝在这柳暗花明的暮春时节,虽然已失去初春“黄金缕”的鲜丽,但依然保留着旖旎的风姿。这第二句就是追寻其在“春风尽日吹”时的美韵亮丽。
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攀杨折柳乃在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早春之际,那是游子思妇临别时的送行之举,也是离愁别恨的象征之物。而今柳老不再飞绵,已不堪青春少年的攀折,但风韵犹存还堪一看。如果有所惋惜的话,那是由于大路上少年来迟的缘故。陌,阡陌,道路。
这首诗与《叹花》一样也是借景抒怀、以物喻情之作,不过《叹花》诗人的主观性更强,据《太平广记》所载,那即是杜牧亲身经历的“自叙传”;而此诗似乎有 较大的客观性,其涵盖的人生面也较广泛一些。诗中有对“最长枝”的追念,也有对它的同情和惋惜,这既可以看作是对风尘女子的怜爱,也可看作对怀才不遇者的 悯惜。古人云:“诗无达诂。”这就是其艺术形象大于主体思想从而产生多义性的妙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