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杜牧的名作,也是唐诗中之名篇。诗中不仅写出江南春的美景,而且隐含着对佛寺之弊的讽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两句既写出江南自然景物之美,也写出民俗风情之味。千里莺啼,展现出一望无际的江南平原草长莺飞,而且有声音(莺 啼)萦绕于这美丽的画面。“绿映红”,可以引起多少想像,既有花红柳绿的映衬,也有红男绿女的穿插。郭,指城郭(郭为外城)。不管是碧波荡漾的水村,还是 翠竹环抱的山城,都有酒旗儿(酒家的幌子)在风中飘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指东晋以后在南方建立的宋、齐、 梁、陈四个王朝。从梁开始大兴佛教,梁武帝时极盛,建有寺院百馀所。这两句与上两句写春日晴景相反,乃写阴雨春景:这么多寺庙笼罩在茫茫烟雨中,这是一个 灰色的画面,与上面的鲜丽、明艳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无疑是一首绝妙的写景诗,但其中又别有含蕴。杜牧对佛教始终是反对的。他认为 达官贵人舍财信佛是“买福卖罪”;同时因为佛教盛行,为僧者多,寄生社会,既影响生产又加重人民负担,所以他赞成武宗禁止佛教,使僧尼还俗,寺庙奴婢及依 附人口都编入农籍,寺院所占土地也收为国有(见《樊川文集》卷十《杭州新造南亭事记》)。当然,在这首短短的七绝中,“四百八十寺”仅仅是作为一种陪衬景 物出现的,并未有何贬黜,但也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色彩,它是作为灰暗画面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出现的,而且“四百八十寺”已有极嫌其繁之意。清·冯集梧《樊川诗 集注》引《珊瑚钩诗话》云:“帝王所都而四百八十寺,当时已为多,诗人侈其楼阁台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