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完善“12345”工作机制,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水平。
实行“一线直通”,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积极推行乡(镇)、村(居)便民服务大厅、便民服务室为辖区内农牧民群众提供常态服务、上门服务、代理服务、电话服务和定点服务“五线两级”为民服务机制,建立《xx县为民办事工作制度》、《xx县办事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等多个窗口岗位,全面实行“群众事务清单式”服务,按照“一单清、一表明”的标准,逐一列出办理事项、办理条件、所需资料等内容,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清单式、一站式、保姆式”的服务。
开展“两大培训”,锻造服务群众“主心骨”。针对村级组织如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换届后新任村干部缺乏经验、能力不高的实际,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重点突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当一名合格的村干部等内容,通过采取集中授课、观看专题片、现身说教、发言交流等形式,对全县xx个行政村(居)的选派党支部书记、村“两委”主任、文书、会计等380余人,分7期进行集中全员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照章办事、带领致富、服务群众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树牢“三个理念”,村级事务群众“说了算”。积极倡导“严管干部、善待群众;
体验式管理、换位思考;
还权于民、群众说了算”三种工作理念,坚持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对群众的事情说了干、定了办,着力整治为群众办事中慢作为、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吃拿卡要等现象;
始终坚持站在群众的角度上出思路、作决策、建制度;
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村务监督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务管理制度,惠农支农政策、农村低保、“一事一议”等事项,由群众说了算,让群众自己定,最大限度地还权于民,以良好的作风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采取“四种方式”,建强基层组织“桥头堡”。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xx个,建立台账,实行“一支部、一方案”和所在乡镇联系点县级领导干部为第一责任人、所在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二责任人、村居党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的联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制度,采取“调、促、培、帮”四种方式,集中开展整顿工作,及时调整了xx村“两委”班子,成立了xx村临时村“两委”班子,由县、乡干部担任;
xx乡xx村“两委”等3个类似村班子,通过更新观念换脑子、建章立制定法子,村班子整体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xx镇xx村等2个村发现培养村级后备干部6名;
调解处理xx村等村各类矛盾10余起,有效缓解了干群关系,优化了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社会环境,为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用活“五个渠道”,确保政策知识“全覆盖”。拓展手机平台、乡土教材、网络信息、党员夜校和传统方式宣传五种渠道,通过制作光盘、编印乡土教材、发放“一封信”、“马背上的党员宣讲队”、“摩托车宣讲队”等方式,积极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编印包括10大类的乡土教材20万余字、发放农村政策宣传单15000余份、《致全县广大群众的一封信》12000余份、宣讲队共下乡78余次,悬挂横幅标语65幅,党建手机报、电视台及其他宣传45条(次),全面夯实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