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全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新**
–**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市人民政府
(2014年11月11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省生态办的关心支持下,积极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美丽幸福新**建设,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集聚发展、生态发展、特色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努力将**打造成为全国山区科学发展引领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先行区和示范区、全省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全力打响“秀山**、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品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我市省级生态市创建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市在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优良。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0.8%,为全国最高的地级市之一。2013年底发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显示,**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高达99.5,连续十年排名全省第一。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7.9%;
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为259天,优良率为87.2%。今年10月,国家环保部发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排行榜”上,**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列第八,较去年同期上升一位。
(二)生态经济蓬勃发展。一是生态农业硕果累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农民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2013年全市新增高效生态示范基地62个、规模生态养殖场31家;
新增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认证农产品98个,全市累计已达822个,精品、生态农产品比重明显提高,主要农、水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达到55.8%。我市先后被国家经济林学会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的有17个,“**制造”的生态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二是生态工业生机勃勃。扎实推进**生态产业集聚区和10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全市工业园区及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共128平方公里,仅占市域面积的0.7%,但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60%以上。2013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产值2207.2亿元,增长14.8%,总产值首次突破两千亿元大关。三是生态旅游和养生(养老)业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569.67万人次,同比增27.57%;
实现旅游总收入266.29亿元,同比增29.37%。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两项增幅继续居全省前列。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生态旅游城市,荣膺“国际休闲养生城市”称号;
高等级景区数量从全省倒数第一跃升到稳居全省第三,我市累计创成18个4A级景区和3个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三)生态文化方兴未艾。推进生态文化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块。如:云和的木制玩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莲都的“古堰画乡”、龙泉的青瓷宝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中国摄影之乡”,连续多年举办**国际摄影文化节,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摄影节。积极开展绿色细胞创建活动,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创成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6个、生态旅游区2个、4A级景区16家、绿色饭店19家、绿色矿山33座、绿色社区57个、绿色企业29家、绿色学校92所、绿色家庭160户。全市中小学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8%以上。
(四)生态创建成果丰硕。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县、生态乡镇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一是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实现“零突破”。今年4月,我市被国家发改委正式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县、**县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庆元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于去年8月份通过环保部现场考核验收,缙云县于今年10月份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松阳县和景宁县正全面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二是省级生态县创建实现“满堂红”。自2008年至2012年,全市九县(市、区)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成为全省省级生态县数量最多和第一个所有县(市、区)均创成省级生态县的地级市。2010年,**市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三是生态乡镇创建成效喜人。今年全市共获命名国家级生态乡镇41个;
组织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28个。全市累计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96个、省级生态乡镇161个。去年10月,**市和**县、**县被国家环保部列为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五)环境满意度全省领先。根据省统计局的调查结果,2013年**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第六年排名全省第一,共有4个县位列全省前十位;
其中,庆元县位列第1位。**市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87%。
二、主要做法
(一)以生态优先为引领,全面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市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十年来,紧咬生态优先这一发展理念不放松,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坚定选择和自觉行动。
1.在发展战略上,明确了绿色发展的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调研**工作时曾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这片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多年来一直认真践行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符合市情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将生态保护与山区经济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实施了《**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及《**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路子,统筹推进市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在政策导向上,建立了绿色发展的综合机制。我市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日常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考核督查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健全生态建设责任落实和考核督查机制。依托行之有效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每年都组织召开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大会,层层分解落实年度各项工作任务,明确有关部门职责;
加强跟踪督查,实行重点难点工作每月通报制度,确保组织领导、职责任务、工作措施、督促检查“四个到位”。二是建立生态建设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市本级和各县(市、区)从2005年起开始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市建设督查考核、奖励激励和生态建设项目的补助,并且逐年加大投入力度,2014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1500万元,比2013年的1400万元增长了7.1%。全市生态市建设工程项目资金投入也从2008年39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152亿元。三是深化生态功能区调整改革创新机制。将全市原来的26个生态环境功能区细划为225个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其中禁止准入区112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7.78%;
限制准入区46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7.25%;
重点准入区41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98%;
优化准入区26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99%。调整后,**95.03%的区域被列为限制工业进入的生态保护区。
3.在具体实践中,落实了绿色发展的工作抓手。以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全面推进“三大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先行先试,积极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并在全市逐步推广,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提供用地保障。重点谋划开发**五金科技产业集聚区42.7平方公里发展新平台,力求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与保障发展的“双赢”。全市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项目累计完成土地征收5.2万亩,完成用地报批4.5万亩。试点工作顺利通过了省厅、国土部的中期评估。二是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信贷支农、信用惠农、支付便农、创新扶农,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已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97.07亿元,余额35.65亿元。“青山变金山,活树变活钱,林权证变成了银行的取钱卡”。三是积极推进国家级扶贫改革试点工作。2013年,我市被列为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给**带来先行先试的重大改革机遇。日前,《**市农民异地搬迁规划(2013-2017年)》已发布实施,我市将大力推行整村搬迁和小规模自然村撤并,逐步引导高山远山地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民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预计到2017年,全市将完成搬迁38716户,126151人,总投资103.55亿元。
(二)以“四区”建设为重点,夯实生态经济产业基础
夏宝龙书记在**调研时勉励**要“秀山**自图强”。我们认为,秀山**要通过强产业实现强实力。为此,我们紧扣“保护和建设好全省生态屏障”的主题,始终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并重,以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和旅游休闲景区等“四区”建设为平台,加快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步伐,切实提高绿色发展的含金量。
1.围绕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做大生态农业。全面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六大提升行动,以农业“两区”和“361”工程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中国生态精品农业之都。编制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品牌战略规划,出台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家庭农场等6个配套政策文件,为推进生态精品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大力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精品、生态农产品比重明显提高。制定实施《关于加快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着力打造生态精品畜牧业,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养种模式,推进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经过连续5年的治理,全市共投入资金3813.74万元,共完成708个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
2.围绕长三角地区特色制造业和绿色能源基地建设,全面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做强生态工业。完善生态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布局与配套。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构筑以**生态产业集聚区为引领、10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重点抓好八大主导产业的改造提升和培育壮大工作,加快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十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猛。**市作为“中国水电第一市”,加快华东绿色能源基地建设,新上一批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浙福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缙云方溪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管网建设、风力发电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全市首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成功试产。今年5月,全市首个风电场项目——云和黄源风电场项目开工建设;
投资50亿元开发区400多家企业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此外,引进发展电动车(自行车)、镍氢电池、LED等新兴环保产业,符合山区特点的生态工业渐成体系。
3.围绕长三角地区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全力推进旅游休闲景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做优生态旅游业。我市加快推进“养生福地”建设,出台实施《**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以“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养生(养老)基地、养生乡村”建设为三大平台,发展八大养生产业,成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制定生态休闲养生(养老)指数标准和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政策,成立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促进会,累计启动65个总投资400亿元的养生(养老)项目。制定出台《**市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去年11月,全市首家养医结合型养老院——颐养院正式开业,填补了我市高档养老院的空白。去年5月,**市荣膺“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2013年,**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6%。
(三)以水气并治为突破口,全面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1.贯彻实施河长制推进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去年是下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了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出台了《**市推进“双清”行动创建洁净乡村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实施了《**市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意见》、《**市“河长制”实施方案》和《南明湖周边环境整治责任分解方案》,实行市、县、乡镇三级河长全覆盖。市委书记王永康和市长黄志平亲自挂帅,分别担任整治任务最繁重的市区丽阳坑水系和好溪堰水系的河长,多次实地调研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已实现“水清、有鱼、无臭味”。今年5月底在全省率先消灭垃圾河,到目前为止,各县(市、区)已基本实现“清三河”目标,其中庆元县被公布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市区内河已在去年年底实现活水进城的目标,今年以来内河水质明显改善。
2.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实施《**市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实施计划》、《**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2013-2017年)》。出台黄标车限行实施办法和黄标车淘汰补助实施办法,逐步开展黄标车淘汰工作,今年以来,已实施黄标车及老旧汽车淘汰7323辆。全部更新市区冒黑烟公交车,新车尾气排放达到国Ⅲ标准。开展扬尘治理,制定实施绿色工地创建管理办法。2014年开展3家热电企业的脱硫脱硝工程,实施7家企业燃煤锅炉烟尘治理的污染整治任务。落实17家公司的工业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任务。加快合成革行业生态化改造,推进转型升级,出台了合成革产业水性生态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实行“开水门、关油门”,大力推广水性树脂的研发应用。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水性生态合成革产业大会,**经济开发区先后获“中国合成革循环经济先进示范基地”和“中国水性生态合成革示范基地”称号。
3.认真落实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任务。我市制定实施了电镀行业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和验收方案,认真开展电镀行业整治“零点行动”,电镀行业污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建了**经济开发区电镀园区;
全市整治前共有电镀企业55家,现已通过整治验收企业14家,关停22家,另青田温溪电镀园区19家电镀企业整合成10家新企业。全市各地均已制定制革、造纸、印染、化工四大行业整治方案,“三个一批”(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名单均已发文明确,并统一在网站上公开。针对原地整治提升的企业,各地均已完成“一厂一策”制订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关停淘汰企业21家,其他整治提升的企业均已经全面开展整治工作,浙江昌达实业有限公司等42家企业已经通过当地政府组织的验收,浙江闽锋化学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已基本完成整治。
4.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突出重点抓好“六边三化三美”和“双清”行动工作,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累计完成3121个行政村完成整治任务(按撤并前数据)。建立了“双清”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并制定实施“双清”专项行动方案,完成创建洁净家庭43.8万户、洁净村庄1929个、洁净乡镇(街道)72个。继续推进市级生态示范点建设工作,加大以奖代补力度。认真落实农村连片整治年度工作任务,龙泉市、遂昌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通过省里组织验收,从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争取到农村连片整治中央资金7793.4万元,其中今年就有4500万元。进一步推进生态补偿工作,积极向省里争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流域源头地区的生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从2004年公益林补偿制度化以来,到2013年累计筹集到森林生态补偿资金13亿元。
(四)以生态屏障建设为核心,着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1.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12座,污水处理能力18.8万立方米/日,各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2013年污水实际处理量为 5405.56万吨。全市共建有11个生活垃圾处理厂(场),实际年处理量50.92万吨;
2004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3.98亿元,开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2740个,覆盖率达97.83%。特别是近年来,以“六城联创”工作为抓手,全市完成了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如碧湖污水处理厂、青田温溪江北污水处理厂、龙泉溪北污水处理厂和相关配套管网及青田县中部组团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等等。同时,还完成了务岭根垃圾填埋场一期二阶段项目、务岭根垃圾填埋场渗虑液处理工程项目和市区污泥处置中心;
开展**市腊口污水处理厂、危废处置中心、医废处置中心扩建、合成革釜残处置中心扩建等项目相关前期工作。
2.全面提升环境监控能力建设。强化对养生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技术支撑,在全省率先开展PM2.5手工监测,积极组织开展各县(市)城区和16个4A级风景区负氧离子监测工作,每周发布监测数据。2013年,全市10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全市累计投入资金5500万元,建成1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6个空气自动监测站;
累计投入1300多万元,建成9个环境监控中心;
累计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测点位90个,所有省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均实现了全天候在线监测监控。
⒊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 “十一五”期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77.6%提高到80.8%,林木蓄积量从4424万立方米增加到5899万立方米。2013年,全市完成平原绿化建设面积1.23万亩、森林抚育面积61.12万亩、绿化造林6.52万亩,累计完成公益林优质林分830万亩;
全市完成森林通道建设里程344.9公里。完成通道沿线林相改造6.5万亩,建设森林村庄(含绿化示范村)92个。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河道河沟治理170公里,解决6.3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五)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线,增强全社会生态建设氛围
1.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教育。通过与中央电视台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制作播出了**旅游形象广告宣传片和“城市1+1”–**生态之城等节目,进一步提高了秀山**在全国的知名度。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