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按照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安排,作为会员小组的县水保办积极组织座谈和研讨,在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的同时,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重新认识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讨论的三点体会如下:
一、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
在前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解放思
想、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新时期,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反复加以论述。在论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表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形成共识。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建设,都要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二是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存在制度、体制方面的弊端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三是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讲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最终消灭剥削奠定物质基础;
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保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四是体现了现实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讲了我们正在做的事即现实任务,又讲了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我们已经做了并且现在还在继续做的事;
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落脚点。
二、科学掌握并准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论述
邓小平同志在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一连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五个动词,它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既定性、客观性来看,现阶段我国社会已经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现行的各项基本的方针政策,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符合的,它证明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从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过程性、渐进性来看,本质的体现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仅是初步的,很不充分的,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
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来看,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凡是有利于体现本质的各种政策和措施都是社会主义所允许和需要的。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体现需要若干代人进行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也给我们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路,它的当代价值体现在:我们要从最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上致力于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那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新时期第一次明确地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并对此作了完整的表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二,指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时期,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随着对国情认识的深化,逐步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国情再认识的理论升华。这个理论表明,从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基本实现,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第三,提出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随着对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邓小平对我国现代化的目标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的内涵,把“四个现代化”扩展为全面现代化。第四,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极其重要的特征。第五,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联结起来,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创新和贡献。邓小平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新的论断。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些理论构想,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联结起来,创造性地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这对于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六,提出要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且还要进行政治体制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是三条:一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三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
由上可以看出,从实践的观点看,邓小平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就会跃然而出。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决定》继承了邓小平理论,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敢字当头的改革精神;
雷厉风行,果断决策的改革作风;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改革方法”的改革思想,因此,回顾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来理解《决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特别是结合水保办的工作实际,来理解《决定》作出的生态体制改革,有着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
经过3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前所未有的得到了改善,但我们地大物薄的大好河山被搞得一片疮痍,地表被破坏,植被在大量减少,环境被污染,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食品、水质安全无法保障等等这些问题都无可避免地出现在现任中央领导集体的面前,改善生态环境,还人民一片蓝天,营造人居和谐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生态体制改革作为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必不可少的内容写进了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决定》中。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决定》提出:一是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二是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三是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四是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县级水保办作为国家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最基层职能部门任重而道远,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遏制人为造成的一切水土流失行为,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