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文化旅游十三五规划设想
一、改造和提升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
全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由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社区图书阅览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农家书屋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能基本满足群众的文化需
求。“十三五”期间,将不断加大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改造升级,增加文化场所的服务项目,增强辅导功能和服务功能,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水平。
二、建设全民阅读体系
一是全民阅读渐成风尚。居民综合阅读率要达到70% ,达到或接近中部城市的平均水平。二是参与群体更加多元。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阅读的好处,让各类群体更加方便
快捷地读到书籍。三是阅读品位显著提高。城市整体阅读能力不断提升。更加关注新型阅读方式的普及,进一步拓宽读书活动的空间和领域。四是多方联动形成体系。市和区互动、企业联动的
方式开展阅读项目。充分利用图书馆、社区图书阅览室、流动借阅平台和农家书屋,拓展延伸全民阅读的范围。
三、建设文化辅导体系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承担着社会文化辅导的重要职责。运用多种方式和通过多种途径,在群众文化机构内和社会上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
式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指导和帮助群众进行文化活动,提高人们的文化活动能力和文化活动层次。文化馆根据不同业务门类的特点、规律和辅导活动的需要,可采取集中辅导与分散辅导,重
点辅导与一般辅导。社会文化指导员在一定期限内深入基层联系一个文化站的团队协会作为固定辅导点,进行经常性的辅导。并根据各专业门类特点,选用好口传身授、书面传授、观摩感受、
交流接受等辅导方法。
四、建设社会文化队伍体系
建设阵地,培养队伍,打牢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繁荣和发展社会文化,把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通过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和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
环境和文化氛围,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和凝聚力。培养和形成数量较多,各具特色的群众业余文化团体,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社会文化骨干队伍,充分挖掘
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民中的文化潜力,成立社会文体活动组织。发现和培养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艺骨干队伍,组织有艺术专长的人员外出培训,通过社会群众文化队伍
进行辅导,经常组织开展我区文艺展演,组织各类比赛,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五、完善政策措施,加强财政对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扶持。
(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
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落实在城市住房开发中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推进社区公共文
化设施与新开发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老城区要加快改建、扩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二)完善文化旅游经济政策。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现行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更加宽松、更加优惠、更加灵活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配套经济政策。建立区级文
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大力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演艺娱乐。着力培育一批合格市场主体,重点打造一批文旅结合的演艺产品,加强文艺演出院线建设和演出经纪业发展。
(二)文化旅游。深入挖掘本区地域文化资源,加大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文化创意。大力发展文化科技、艺术创作、外观设计等创意设计门类,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品和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
(四)广告会展。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不断提高广告创意、策划能力,扩大广告产业规模,提高媒体广告公信力。积极推动展览、会议和节庆等会展业发展。
(五)工艺美术。传承创新优秀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扶持发展现代工艺品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总体水平。
(六)文化用品。大力发展新型现代文化用品制造业,加快建设文化用品交易市场,重点扶持红星铜艺特色铜工艺品研发生产,着力打造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用品品牌。
七、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丰富区域旅游内容。
(一)以生态旅游为核心,依托现代科技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生态人文旅游新区。围绕乌木山广场、XX湿地公园、东湖湿地公园等自然景观以及市体育中心、市博物馆等人文建筑,开发配套资
源,合理设计生态人文旅游线路。
(二)以青铜文化为底蕴,着力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以青铜文化为基础并延伸创意,采用科技手段,体现文化遗承、旅游、商贸、休闲、科教、城市展示、公共活动等功能,建设以“
青铜帝国”铜文化博览园、“XX府”铜文化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具有标志性的铜文化产业聚集和体验区。
(三)依托“农林渔牧”业,开发农村旅游路线。以农业观光、农活体验、花卉林木观赏、垂钓休闲等主题,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绿色农业游”。重点开发农林村“乡村游”、“五月花”农事
体验游览等项目。
(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旅游基地。以新四军史迹陈列馆、范家湾烈士墓等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使之成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爱国情感、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红色旅游基地。
(五)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强化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建设。我区辖区内有XX东站、长途客运站两处综合交通枢纽,沿江高速公路、沿江快速通道、铜九铁路、宁安城际以及铜都大道、陵江大
道等均穿区域而过,区域交通优势日益凸现。围绕区域交通优势建设的五星级酒店“金九维景国际大酒店”,集演艺、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飞越文化城”和现代化多功能文体活动中心“澳森
文体中心”等项目,将满足广大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高端服务需求,完善我区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