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担当 树标杆
开创新常态下赶超发展新局面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呈现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特征。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惟有变被动为主动,清醒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以新作为、新方法引领新常态,才能开创新常态下赶超发展新局面。近几年,我们主动作为,抓住了发展机遇,把握了建设的速度和节奏,加快推进中心区、高铁新城、南湖片区、牛山片区、景新片区等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楼宇、电子商务等新经济业态发展,城区面貌日新月异,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期。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围绕经济、城市、社会三大转型,敢担当、树标杆,在思路上及时调整、在政策上抓紧对接、在措施上更加有力,以更高水平推动赶超发展,全力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区。
一、坚定不移地推动新发展
新常态是相对于过去老常态、旧常态而言的。新常态的“新”首先是说经济发展片面追求规模、追求速度的粗放式增长老路走不通了,靠消耗大量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了。我们要走一条有质量、有效益、结构优、动力强、可持续的发展新路,走一条没有后遗症、不给后代留下包袱的新路。从老路到新路,就要变道、转弯,就要换档、减速,这也是新常态下中高速增长的含义。习总书记强调:“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习总书记还强调,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新常态不是片面强调放慢增长速度,而是在注重质量效益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要快一点。作为温州大都市区核心区,瓯海拥有交通区位、空间腹地、生态人文、教育医疗等比较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产业“低小散”、城中村仍然较多、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改革落地有待加强等短板。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必须把发展、民生和制度供给短板一一查全、补齐。新常态下,发展仍是硬道理,不论任何时候,发展都是第一要务。要围绕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区这一目标,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扩大有效投资、招商引资和温(瓯)商回归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实施一系列的三年行动计划,排出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实施项目化管理,补齐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三大发展短板,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两大民生短板,补齐改革落地这一制度供给短板,追求的更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确保地区生产总值、有效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继续走在前列,当好引领新常态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各级党员干部要补齐作风短板,以区、镇、村三级换届为契机,以基层组织战斗力为先,选好配强镇街领导班子,选准选好村两委班子,补上村级组织凝聚力、公信力的短板,使每个镇街都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作战单元,使每个村党支部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通过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实施“刚柔并济”的管理制度和建立健全创新容错机制等方式,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坚定不移地创造新环境
瓯海在“十三五”时期要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区,关键是要大力推进城市、经济、社会三大转型。现在的经济是城市经济,不补上城市的短板,经济的转型没有环境,也没有动力;
现在的社会是城市社会,只有城市的短板补上了,城市转型了,宜居宜业环境变好,社会心态、市民信心、基层治理才会随之改变。“脏乱差”的城市环境,无法吸引高端资本和人才进到瓯海;
资本和人才不进来、留不住,有效投资、创新驱动从何谈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何谈起?新常态下,在城市“硬件”方面,要深入推进城中村改造,“十三五”时期要全面完成25个城中村、11733户的改造工作。要通过城中村改造、道路网连接,综合考虑商业及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几个大型集聚社区、网络化的城市组团,体现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在城市“软件”方面,要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重点就是抓“五化”、治“五乱”。抓“五化”,就是洁化、绿化、美化、亮化、序化,治“五乱”,就是整治乱停车、乱占道、卫生脏乱、设施破乱、绿地杂乱。要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努力把城市管理这张网织密扎紧,特别要加强“一站一路”环境整治,也就是动车南站、瓯海大道的环境整治,努力打造成为展示温州大都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和迎宾大道。通过城中村改造和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改善瓯海的城市面貌,为瓯海实现赶超发展、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坚定不移地塑造新结构
新常态是相对长期、相对稳定的状态。新常态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而不是短期的政策。“常”就是转型升级要坚决,要有定力,不能犹豫不决、半途而废,已经走习惯的路是很难扭转的,稍有犹豫,就会回到老路上。习总书记强调,新常态下,我们不仅不能放慢改革步伐,而且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化地进行新一轮改革开放,在更高层次上、更高水平上更加彻底地改革开放。这就要求我们增强政治定力,破除习惯的思维和路径的依赖,把新常态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来坚持,并贯彻到我们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外部需求收缩和国内传统消费需求饱和,大量传统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存量供给远远超过市场需求;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个性化、高端化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就会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这样就产生了供需矛盾和结构失衡。“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并存,就是“供需错位”。而实际上,并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是“有效供给不足”之因引发“国内需求不足”之果。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要坚决破除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要抓好有效投资,要坚持情义利并重,持续掀起企业回迁、资本回流、项目回投、人才回归热潮,引进一批能级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实施更加主动的国际化和区域合作战略,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培育出口贸易的新优势,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要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发挥消费的新引擎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治理结构、生产方式、产品结构、营销模式转型,推进服装、鞋革、锁具、眼镜、电气机械、汽摩配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瓯海制造”向“瓯海智造”转变。狠抓中心区、站前高铁新区、牛山片区、南湖片区、景新片区、三垟湿地公园等亮点区块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总部经济、休闲旅游、健康养老、互联网+等业态,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占比。通过推进投资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四、坚定不移地激发新动力
瓯海建县设区30多年来,主要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推动发展,产业呈现“低小散”特点。产业“低小散”,主要的短板在于“散”。企业的规模都是从小到大,而“散”是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不合理引起的,是党委政府能够主导解决的。因为“散”,企业难成长,政府难管理,安全无保障,而且造成交通拥堵、秩序混乱问题,瓯海的城市环境差和产业布局散有直接关系。处于“低小散”产业的企业存在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隐患,撑不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片天。实践证明,走“低小散”产业的老路不可持续、难以为继。因此,新常态下,要按照“产业集聚、企业入园、平台提升、学城联动、产城融合”的理念,在三年内彻底完成居民区内工业小区和专业市场搬迁改造工作,重构瓯海的产业布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要下决心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加快整治“脏乱差”小作坊,积极推进市场出清。稳增长是一项长期任务,手中没有一批优秀的企业,稳增长就是一句空话。要培育帮扶一批领军企业和科技型、成长型企业,使之成为瓯海稳增长的基本力量,推动瓯海产业从“低小散”向“高大聚”转变。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打造赶超发展的新引擎。充分发挥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肯恩大学等院校资源优势,狠抓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建设,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深入实施“瓯越英才计划”,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新常态,新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新常态的思想认识、思维方法转化为经济工作的自觉行动、责任担当,真正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方式的转变、环境的重构、结构的调整、动力的创新,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新常态下赶超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杆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