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已经来了,夏天还会远吗?春末夏初季节更迭,我们更应该注意身体的调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春末夏初该如何养生。
食疗
饮食方面,尽管天气逐渐变热,但尚未进入高温期,因此不可稍感暑热就过量饮用清凉饮料,以免损伤阳气。
食物宜逐渐转为清淡之品,多食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鱼类、瘦肉、豆制品、乳汁品等以及绿叶蔬菜,也可酌吃苦瓜、苦菜、马兰头、菊花叶等带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热,又富有营养。此时,人的腠理开泄,出汗较多,要注意补充水分,最好是多饮凉开水。
春末养生小贴士
1、衣:此时是“春捂”结束的信号,人们可以渐次减衣。但由于冷暖气候交替,“捂”与“不捂”要看天行事,依次而行。一般来讲,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即可减衣,而日夜温差大于8℃则该捂。还有,因为“寒从脚下起”,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故减衣时要先减上衣,后减下衣。但对于体质虚弱者,在减上衣时,最好留件适宜的背心,以防风邪侵入,危害健康
2、食: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讲:“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可适食大枣、蜂蜜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糯米团饼等不易消化的。还要多吃如芹菜、菠菜、白菜、油菜、莴笋、绿豆芽等蔬菜,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的不足。
3、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皮肤血管扩张,人难免发生“春眠不觉晓”的“春困”现象,要注意早卧早起,切忌抱头昏睡。此时宜勤开窗透气,多眺望绿色,没事多伸伸懒腰,“广步于庭”,这些都对身体有益。
4、行: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时节,应多出户外活动,投向大自然的怀抱。
1.首先要“顺阳”
就是顺从阳气的生发规律,大地回春,花红柳绿,万紫千红,是春天阳气生发的征象,人体阳气也由里出表,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这时候,古人要求披头散发,宽衣解带,缓步广庭,目的就是让其无拘无束,顺畅的生发。我们开头说的那位女士还有好多女士,为什么经常感到火大,就是因为追求形体美,穿广告宣传的健美减肥衣,抑制了阳气的顺畅生发,郁而化火的。
夏天,万物繁华茂盛,是阳气发泄的征象,在人体则表现为多汗,出汗是机体顺应自然的反应,中医讲,汗出是病邪的重要出路之一,郁热、沉疾、毒素,包括我们人体的气血津液都在顺应这种发泄,气血津液发泄我们能注意补充,但病邪如郁热、沉疾、毒素不让它趁这个机会发泄出来,在体内停留久了,肯定是要病的。中医讲究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经常看到有不少人,不懂这个道理,夏天不能耐一会热,稍热一点,就开空调,这对身体是不利的。
2.其次要“护阳”
就是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不要让它受到伤害。“冬吃萝卜夏吃姜”。
譬如,天气转热后,人们喜欢喝些冷饮,有人还专门喜欢喝冰镇饮料,这就容易克伐脾胃阳气,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严重的会损伤肾的阳气,心的阳气,像有位喝冰镇啤酒喝死的小伙子,可以说是克伐了心阳了。
3.还要“助阳”
就是通过一些帮助人体的阳气生发和发泄。主要是通过饮食,可以多吃一些微温微辛的食物,为什么是微温微辛的食物呢,主要是怕过于温热辛辣而助火。春夏之交又是人体郁伏了一个秋冬的郁火发泄的季节,食物过于温热辛辣,可能助长其火势。可多吃时令新鲜蔬菜,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阳作用。
4.最后是“蓄阳”
就是要注意在这阳光灿烂的季节里储蓄阳气,阳气的储蓄办法很简单,就是多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也就是多做浴。
1、饮食调养升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