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有多少古典诗词作品,被现代人挑刺:
他们说李白《早发白帝城》写错了,原因是“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不符合科学规律。因为他们根本实地考察发现,白帝城北岸的气候和环境,不适合猿猴居住。因此,李白应该写成“南岸猿声啼不住”。
他们说,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也写错了,因为其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写得也不符合科学规律。毕竟,“天狼星”应该只会出现在南边的天空,怎么可能朝西北射。

对于以上两个挑刺行为,笔者只想说了一句:这些人连较真都没搞对方向。
其一,不管李白是不是只听到南岸的猿啼声,在诗歌艺术上,这样写都更有美感;其二,人家苏轼说的“天狼星”显然代指的是西夏和辽国。
事实上,除了苏轼和李白被挑过刺外,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是一样。而且,大家可能想不到,他们挑的还是刘禹锡最优秀的作品《陋室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铭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在唐代所有作品里,刘禹锡这篇铭文是相当有特点的:
一来,它是一篇被逼出来的千古名作。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和州,可谓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当地地方官为了为难他,让他搬了数次家,一次比一次住得差。他原以为刘禹锡肯定会气得不行,谁知他在最后那间陋室里,照样过得很好。而且,他还在门口立了块碑,上面刻写的正是这篇《陋室铭》。
二来,它是难得一见讨论外在物质与内心精神的议论文,这在唐代是很珍贵的。而且,自刘禹锡提出陋室有了德馨之人便不陋的观点后,后世文人皆以其为楷模,可谓影响了无数文人。

那么,现代网友认为其毛病究竟在哪里呢?原因就在这“往来无白丁”的“白丁”二字上。就因为这两个,这么多年了,刘禹锡一直被“揪着小辫子”不放。这些质疑者的理由是什么,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众所周知,在古代,“白丁”往往就是指那些不太识字的人。我们现代也会经常说别人是“白字先生”,意思是字都认不大全的人。

于是,就有质疑者认为:刘禹锡这是瞧不起普通老百姓呀!要知道,在古代能读得起书的人太多了,像刘禹锡这样官宦人家的孩子能上学,普通农民却往往是上不起的。刘禹锡这不是仗着自多读了几年书,就自以为高高在上,瞧不起人嘛?
对于这种理解,笔者只能送上两个字:呵呵。诚然,“白丁”指的就是没什么文化之辈,但在这篇铭文里,刘禹锡特指的是为难他的地方官这种人。

其实,像这种对号入座的情况,一直都存在。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近些年一直备受质疑,原因是有人认为“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句,是在鄙视生意人。因此,甚至有家长认为这样的作品不适合孩子们读,应该移出课本。
类似的挑刺行为,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甚至有些网友以找到一个茬为傲。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行为是在点评古典文学,但却是完完全全站在今人的角度,以现代的价值观来思考问题。如果是这样看,那古代多数爱情诗词都是有问题的,因为很多都是写给风尘女子、妾室的。对此,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