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书时,有没有哪首诗,让你感受到了意境之美?不是因为老师说“它很经典”,而是实实在在让你觉得:它就是很美,哪怕它的名气不是那么大。
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因人而异的。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正是这样一首作品。我清楚地记得,当年上高二中时,语文老师曾“眉飞色舞”地拿着这首诗,跟我们说:我知道这首情诗不适合你们,但真的读不住想说、想介绍给你们。

要知道,我们这位40多岁的女语文老师,可是年级里出了名的老古板,调皮的同学平日里都叫她“灭绝师太”。
那么,到底是怎样一首情诗,能让她如此推崇呢?此诗出自《诗经》,是一首2000多年前的经典,大家且看:
《国风·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目前有很多说法,但普遍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夫妻间对话的作品。现代人看2000多年前的古人,往往瞧不起人家的物质水平。
甚至有人认为,《诗经》创作的封建时期,应该没什么爱情可言。那时候的大家闺秀,肯定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姑娘,肯定是为生计而嫁。
但事实上,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如果大家翻开《诗经》,会发现在这300多首作品里,有大量描写普通人爱情的。而且,因为《诗经》的作品多取自民间,这些爱情描写往往很真实,真实到让人感觉就是在写身边发生的事。而恰恰是这样的这样的真实,让人最是感动。

此诗一共分为3节,每一节都是一个不同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妻子在叫丈夫起床,结果丈夫却懒得很,说天都还没有亮。妻子知道他的“德性”,便告诉他启明星可以作证,天就是亮了的。丈夫没办法,只能一边哄着妻子说“我要打些野味给你吃”,一边赶紧起来了。
第二个场景:丈夫果然拎着猎物回来了,妻子赶紧做成美味,端来小酒,夫妻俩对饮起来。酒过三巡后,两人弹琴鼓瑟,好不开怀。
第三个场景:丈夫拿出一个杂佩(一种饰品),送给妻子。

大家通篇读完这首诗,有没有看见任何与“爱”、与“情”有关的字眼出现?没有!
在这份爱情里,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肉麻兮兮,有的只是两人的对话、举动,以及场景的描写。但细细品来,却又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着一个“爱”字:她叫他起,他撒娇;她严肃起来,他哄;他回来了,她好生照顾;他拿出杂佩,她满心欢喜。
什么是岁月静好?这就是真正的静好。现代很多诗评家在品读这首诗时,都爱分析它的表达手法,并得出所谓的结论:写得太高明了,结构布局都太地道了!

但笔者却始终认为:或许,这位不知名的民间诗人,并没有想太多所谓的写作手法。他不过是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思,都一一描述出来。而这,恰恰就是诗歌创作的最佳状态、最完美的境界。因为,一切,都返璞归真了。
当年,语文老师曾跟我们说:“虽然这种描写夫妻婚后的爱情作品,并不适合你们这些小娃娃们读,但是它确确实实能让你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诗歌的美好!” 这首诗,大家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