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官为什么喜欢问职业规划?
在面试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一位面试经验丰富的同事曾说:每当有人问我职业规划,我就想起了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的作文题目:长大以后要干什么?
听起来像个笑话。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都持否定态度。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变化这么快,科技进步一方面解放了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淘汰了一部分职业,比如人工智能兴起出现了无人超市,收银员就要回家了;无人机外卖,外卖小哥就要失业了;据说现在还有能写文章的机器人,那一大批文字从业者就要下岗了。
那我们要不要做职业规划?HR问这个问题的用意又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做职业规划?
今天的问题就是:
郭先生:
为什么动不动就5年职业规划?!很奇怪有些面试官(总经理总裁啊)一上来问你5年规划是什么?5年后你想有什么成就;计划是个好事,但是现在社会节奏太快了……
有人说这是个面试态度问题,就是问对目前求职的岗位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其实有没有职业规划并不重要。
小草说轻创业:
就是为了测试你一下有没有认清现实。 你可以这么回答:五年规划对于我来说可能比较远,我不敢轻易规划我做不到的事情! 我能做的也只有努力做好当下,做好今天的规划。随时接受当下的挑战,以不变应万变!!
牙先生:
个人觉得面试时问到职业规划的问题很不靠谱,毕竟规划没有变化快。职场上估计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能按照职业规划走,你现在只管努力就好,努力工作,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利用好,这就够了。
再看看那些大佬们,董明珠36岁进入格力,之前她的生活平淡无奇,难道她进格力之前就做了要当格力董事长的规划了吗?答案是绝对没有,她只是努力得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而已。再说马云,他创立阿里巴巴也是偶然的机会而已,在这之前他是做翻译社的,做翻译社的时候他能想到未来会建立阿里帝国吗?
所以当面试官问到关于职业规划的时候,你可以回答:努力当下就好!
然而也有人认为清晰的职业规划能帮助求职者更好的规避职业风险,平稳读过职业瓶颈期,提高求职者的市场竞争力。

智慧导师:
职业规划是根据个人知识、能力、兴趣特长、职业倾向、发展潜能进行评估,为个人职业发展进行1-3年、3-5年、5-10年的规划。很多大学就业指导办开展职涯规划的培训。让求职者突出个性和针对性,根据行业状况理性选择就业。不会被社会假象迷惑,避免就业定位发生偏差。一位有清晰职业规划的求职者,在选择企业和职业时更理智,能克服眼前困难,从而实现个人价值飞跃。这是用人单位重视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判断你是否值得培养的依据之一。
在这个社会,有清晰目标的人不到5%。社会确实瞬息万变,但我们的性格特点和天赋很难改变,在纷繁复杂的职场中,认清自我优势,朝着自己的职业规划迈进,3-5年就会让你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否则,很容易出现职业发展瓶颈,或年龄越大甚至找份工作都困难的尴尬局面。
匿名:
职业规划很重要,一般人很难回答,主要是你对社会的认知度不够,通过你对社会和行业的分析才知道你到底有没有做这个行业长久的打算,如果一个人对本行业基本的认知都没有,工作肯定做不好,为什么高级领导喜欢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考点不在于你目前会不会,而在于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自己的前途和规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没有公司愿意要。
有人说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活在当下最重要;有的人说,就是因为现在变化太快,才要做好规划,找到一条不被淘汰的职业发展道路。其实大家说的都没错,大部分用人单位之所以设置职业规划这个问题,是想考核求职者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没有考量,有没有清晰的个人职业发展道路。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中,想要谋求稳定发展离不开长远的职业规划,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预则立,不预则废。
能够明晰说出自己的职业规划,符合HR心中的匹配度,面试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曾听一位HR说:“除非企业找不到人,否则都不太倾向于招用频繁跳槽的人,就算招用了也不会重点培养。”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对于企业而言,这类人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到头来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走一步算一步、不稳定、不确定,只会增加企业的沉没成本。
面试的时候,HR能了解求职者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追求的是用人的性价比,除了考察求职者的工作能力,还要考察其工作的稳定性和工作的潜力。求职者的职业规划,就是HR了解其工作稳定性和潜力的重要参考。
当然,对于求职者而言,并不是说频繁跳槽就是原罪,若本来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有目的性地跳槽是为了去更好的平台提升自己,这无可厚非。
但若是没有清晰的规划,像“无头苍蝇”乱跳槽,那也会让自己的职场生涯更加飘忽不定。就算找到了工作,公司也不会把你当作“种子选手”培养。
所以,面试说到职业规划时,千万不要闪烁其词,而是要向面试官表达出自己明确的定位,让面试官知道你能做什么、你的能力范围在哪里、你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求职类节目《非你莫属》有这样的一幕:
一位32岁的求职者刚上来,就自称是准营销专家,还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同时成为6家企业的智囊,帮助企业功成名就。
听完这位求职者的介绍和职业愿景,其中一位合伙人发言说:“说这种话的,要么有真才实学,要么就是骗子。”
很可惜,这位求职者属于后者,他被12家企业亮了红灯。
面试中,有些面试者心气大但实力不足,为凸显自己的“优势”和“远见”,不管是否符合实际,一股脑地说出自己的愿景和规划。
这样的职业规划,听起来确实很有前途,也很有抱负和追求,但是可操作性十分渺茫,不务实、不周全。
《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有这么一句话:“好的职业规划就是千万别做太完美的规划。”
现实生活中充满着不确定性,看似完美的“假大空”的职业规划实际上经不起现实的考验。没有职业规划会让人迷茫,但“假大空”的职业规划会让人过于偏执,甚至忽略了现实中不确定的因素。
所以,事业上远大的追求可以有,但追寻的前提是如何规划好当下和未来的几年。吹牛皮、说大话谁都会,但脚踏实地、能干实事的人却不多。

1、名副其实,注重职业深耕
“木桶效应”曾被广泛推崇,意思就是一个木桶容量的大小,取决于短板,而非长板。因而倡导弥补短板,全面发展。
这也导致很多求职者刻意把自己塑造成“全能选手”,看似样样精通,实则各方面都是蜻蜓点水。但其实,现实中,“精”“专”“尖”的人往往才是最抢手的。
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特在《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提到:“人与职业相互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所在。”
所谓“术业有专攻”,在职场上我们不需要刻意营造“全能选手”的人设,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更加倾向于强调自身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
从专业角度出发,回答自己专业的领域,提出职业规划和愿景,往往更有说服力和可行性,给HR留下务实可行的好印象。
2、强调价值供应,对标企业需求
面试中,求职者的职业规划并不是简单说给自己听的,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职业规划也会牵涉到企业规划。
若两者的规划能够互相契合,既对标了企业的需求,也对标了自身发展的需求,企业也更加倾向于招用这样的员工。
所以,面试前,首先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运营的需求,寻找自身凸显的长处,在不刻意夸大的前提下,把自己能提供的价值最大化。
面试时,也不妨把自己的职业规划与企业的需求对标,强调自身价值的供应,把“我需要”变成“我能给企业提供”,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能得到HR更多的青睐。
3、以能力做突破,以经验为辅助
上文所提及的《非你莫属》中32岁的求职者,他的职业规划很宏伟,但只靠说,却没有过往成果的事例作为支撑,致使面试官觉得他“假大空”。
所以,面试时,除了强调自身的能力,说到职业规划时,要避免职业规划的“假大空”,可辅之以过去的工作经验,摆明职业规划的依据以及可靠性。
想要做好这一步,就要在面试前就提前做好准备,把过去以来积累的事业成果进行整理,将工作经历缕清,尽量让职业规划的每一步都有据可依,避免面试时突然卡壳。
此时,有经验、有能力、有根据的规划更令HR信任。
其实,做好职业规划,不仅仅是为了面试,更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职业规划就如同一盏灯,让努力有了方向,让事业有了扎根的地方。
愿你不仅能够顺利通过面试,更能在规划的职场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