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煤矿紧跟台头煤矿党总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部署,把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并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抓好 就事故发生环境和条件而言,3次事故高峰的教训也极为深刻。第一次事故高峰是人为地破坏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即大跃进时代。第二次事故高峰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坏了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效益与发展是最优先考虑的问题,这就形成了单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片面思维。企业往往会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安全生产投入,甚至冒着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风险强行生产。表面上看,市场竞争风险远大于安全生产的风险值,片面追求利润诱导企业负责人急功近利,忽视劳动安全卫生对企业发展所具有的潜在和长远利益。在某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和一些私营企业,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从深层次上看,这种做法恰恰是违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行为。从经济效益上看,伤亡事故、资源浪费造成的损失已远远大于企业的长期效益。
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已变为劳动合同关系,经济利益成为他们之间的主要联系。作为联系工人纽带——工会的作用在有些地方和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削弱,在许多非公有制成分企业中目前根本就没有工会组织,劳动者在劳动安全问题上的要求与呼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映,“群众监督”很难有效实现。
第二,经济高速发展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更加尖锐。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经济曾出现“过热”的现象,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集中表现在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其进步远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是造成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和特大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国民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实现软着陆后,经济增长过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所缓解,但经济发展速度与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之间的矛盾仍未解决。也就是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对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大量重特大事故隐患没有得到有效评估与治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后,干部职工安全意识薄弱,培训教育不足;安全监管监察作风不实,工作了细;安全文化基础差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其差距与矛盾将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尖锐。近期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进一步证实和暴露出上述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西部大开发中的安全生产问题将日益突出。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安全意识差,安全生产基础更加薄弱,在事故预防和隐患治理方面欠账更为严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地方经济建设除侧重在基础和能源等领域方面优先发展外,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而这些领域往往是投资低、见效快,但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易被忽视。可以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规模增加和速度加快,安全生产的问题会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