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雨》原文及译文

《长相思·雨》原文及译文

  《长相思·雨》是北宋词人万俟咏所写的一首写景遣怀的词,这是一首写景遣怀的词,讲述一个相思之人整夜难眠在雨夜中听着雨打芭蕉,孤灯照人难入梦。词人心中有无限的情怀,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相思·雨》原文及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相思·雨

  万俟咏〔宋代〕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雨滴声声,报时的更鼓声一遍又一遍,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此时似乎也变得多情起来,安慰孤独的我。

  好梦难成,心中遗憾难平,窗外的雨可不管忧愁的人喜不喜欢听,仍是不停地下着,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来。

  该词讲述一个相思之人整夜难眠在雨夜中听着雨打芭蕉,触景生情,词人心中有无限的情怀,孤灯照人难入梦,表达了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这是一首写景遣怀的词,讲述一个相思之人整夜难眠在雨夜中听着雨打芭蕉,孤灯照人难入梦。词人心中有无限的情怀,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

  万俟咏作词喜用淡语,且工于音韵。这样连续重复用字,吟咏起来便很有音乐上的美感。

  《雨》首句“一声声,一更更”形容雨声,连用两个叠宇,描摹雨断断续续的声音,既显得形象,在声音上也显得贴近。雨声之所以如此清晰入耳,是因为人夜深难寐。“窗外芭蕉窗里灯”,听雨之人点。一盏孤灯,隔窗昕雨。“芭蕉”暗示雨打芭蕉的声音,使雨的声音更加响亮。“此时无限情”,直接道出人的心情。然而“无限”二字又使这种直言显得暖昧模糊。只知情意无限,心事无边,却不知究竟是什么样的心事使人长夜失眠,寂寞听雨。

  “梦难成,恨难平”,用两个“难”字突出人的`愁苦心情。因难以入睡,所以道.“梦难成”,连暂时逃避到好梦中去都是一种奢望;又因情在心头辗转,更兼一夜风雨,触动愁思,故日“恨难平”。但是雨不管这些,它“不道愁人不喜听”,只管“空阶滴到明”。“愁人”怪雨无情,不顾人的心情,就这样在空洞洞的台阶上一点一点滴到天明,这说明人一夜未睡。“一声声,一更更”的雨声,凄凄凉凉,仿佛人心中的愁绪一般,永远没有尽头。

  全词无一处提及“雨”字,却处处是雨。作者将雨声与听雨之人的心情融合得毫无痕迹,显示出高超的运笔功力。

  此文系诗人早年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屡试不第,羁旅异乡,几欲灰心,恰逢阴雨,彻夜难眠,有感而发此作。

  万俟咏是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哲宗元佑时已以诗赋见称于时。据王灼《碧鸡漫志》卷2记载:“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补任下州文学。善工音律,能自度新声。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2239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陈平归汉文言文翻译

    陈平归汉文言文翻译   导语:陈平,汉族,阳武户牖乡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平归汉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汉文言文翻译 …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53
  •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

    古诗文 2022年11月23日
    21
  • 唐代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品赏析 【注释】: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37
  • 天净沙·秋_白朴的曲原文赏析及翻译

    天净沙·秋_白朴的曲原文赏析及翻译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50
  •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    只要是坦然之心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出自] &nbs…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53
  •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5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