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寇准《书河上亭壁》翻译赏析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译文]

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

  [出自]

北宋 寇准 《书河上亭壁》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释:

  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诗前有序,说明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

  河:黄河。

  樯(音“墙”):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危槛:高高的栏杆。

  凭:靠。

  危:高。

  萧萧,风声。

  译文:

  一个秋日的傍晚,独自倚着危槛,凭高俯瞰,只见河面烟波滔滔,浩渺无际,河阔船稀,悠长的水流勾起绵绵思绪。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

  赏析:

  《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写的是秋景。

  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独自倚着危槛(高楼长廊上的栏杆),凭高俯瞰。第一眼看到的是水。河岸靠近高楼的一边,所以望下去,河岸显得很宽阔。樯,桅杆,这里指船。水中,船只稀少,因此越发衬得那烟波滔滔,浩渺无际。

  水,后浪推前浪,滚滚东流。凝望着它,诗人心潮翻滚,绵绵思绪也像视野中的水一样悠长。他暗暗询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其实,他很清楚:当初,诗人在参知政事任上,曾破格提拔了几个贤才,遭到群小围攻,被排挤出朝廷。不过,诗人善于克制自己,他知道,要消除不快,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忘掉它。于是,他抬起眼睛,看到了树林,看到了秋山。

  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目光越过这片树林,诗人发现一个奇妙的景致:“一半秋山带夕阳。”“一半”,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故称。秋色正浓,山也染上“秋色”了。这一半秋山,此刻在夕照之中,一片灿亮。远远望去,不像是残阳照着秋山,倒像是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带”字极妙,不仅变秋山的被动为主动,且将常景写成了异景,饶有韵味。

  全诗由触景生情,到以景撇情,隐隐地传达出了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过程。一个遭到贬谪的诗人,其思绪,其“愁情”,常常萦绕在他的心头。在诗人面对景物、景与情会时,在诗人孑然独处、百无聊赖时,这种愁情便会翻涌上来。然而,诗人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他不允许这思绪、这愁情肆意泛滥,因此,他往往一洗悲酸之态,将自己的注意力引到风景的观赏上,把读者也带进他描绘的景色之中,此诗便是如此。

  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这首诗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2389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权德舆,字载之”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权德舆,字载之。父皋,见《卓行传》。德舆七岁居父丧,哭踊如成人。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韩洄黜陟河南,辟置幕府。复从江西观察使李兼府为判官。杜佑、裴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27
  •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 哀王孙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372
  •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41
  • 蛛与蚕问答文言文翻译

    蛛与蚕问答文言文翻译   《蛛与蚕问答》是出自《文言文启蒙读本》第63课的一则寓言故事。作者赞扬了蚕而讽刺了蛛,因为蚕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而蛛却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但作者同时又…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48
  • 《超然台记》翻译及赏析

    《超然台记》翻译及赏析   《超然台记》是苏轼的一步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超然台记》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超然台记》   作者: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37
  • 【仙吕】一半儿(鸦翎般水鬓似刀裁)

             王和卿       &…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6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