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侍御》翻译赏析

  《送柴侍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言】

  《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翻译】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从诗的内容来看,《送柴侍御》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江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3181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首古诗原文翻译及赏…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32
  • 浅谈背诵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科学性分析

    浅谈背诵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科学性分析   在文言文教学被边缘化的今天,背诵也与文言文如影随形,几经起落浮沉。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信息获取方式的方便快捷化,背诵几乎已被视为…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29
  • 送顾宁人文言文

    送顾宁人文言文   余与宁人之交,二十五年矣。其他同学相与,或二十年,或十余年,盖未尝有经年之别也。今于宁人之北游也,而不能无感慨焉。   宁人故世家,崇祯之末,祖父蠡源先生暨兄孝…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1
  • 晏子逐高缭

      【文言文】   高缭①仕于②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③,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④之人也。四维…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96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螟。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54
  • 马先生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马先生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

    古诗文 2022年11月28日
    5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