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翻译赏析

  《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前言】

  《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全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注释】

  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倚立。

  ③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④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⑤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⑥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⑦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⑧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⑨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翻译】

  楼台高耸,屹立在一片秋树之上;天空明净,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秋色是这样高远寥廓,同峻拔入云的南山相比,气势难分高低。

  【鉴赏】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3181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全词赏析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出自金末元初词人元好问的词作《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鹧鸪天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25
  • 《上元侍宴》翻译赏析

      《上元侍宴》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前言】   《上元侍宴》,原名《正月十四夜扈…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34
  • 乌蜂中考文言文阅读以及答案

    乌蜂中考文言文阅读以及答案   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故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①而杀之。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②手瘃③足以…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117
  • 文言文的教学应重视诵读

    文言文的教学应重视诵读   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语音是组成语言的三个要素之一。只要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而学生对语言产生语感之后,必然会理解字、词的含义。所以文言…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58
  • 心态赋文言文

    心态赋文言文   六十逾,何重要?不是财,为多少,更不是,房大小,老叟赋:心态好,最最要。   健康最,最重要,百病生,要知道,一半病,心态定,谁说的,张仲景。   百岁者,有例证…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5
  • ●卷九十二◎评史四十六首

     【尧不诛四凶】   《史记·舜本纪》:“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5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