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秋歌》翻译赏析

  《子夜秋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前言】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注释】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翻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鉴赏】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着“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3192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仲尼适楚

      【文言文】   仲尼①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②承蜩③,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④累⑤丸二而不坠,则失者…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51
  • 《自护其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自护其短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rdq…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59
  • 赵普宋史文言文注释

    赵普宋史文言文注释   导语: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非常显赫的宰相。史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下面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赵普宋史文言文…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33
  • 《有所思·贱妾留南楚》翻译赏析

      《有所思·贱妾留南楚》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其古诗全文如:   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   不掩颦红楼,无论数绿钱。   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古诗文 2022年11月9日
    30
  • “楚庄王欲伐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楚庄王欲伐越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54
  •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怀古诗词,思想内容常是   1.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   2.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   3.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及自己的壮志难…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3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