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及译文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文解释】

  去年的今天在这院门里,姑娘美丽的脸庞和粉红的桃花相互映衬。如今姑娘不知到哪里去了,只有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盛开。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词语解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今”。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诗文赏析】

  唐德宗贞元初年,博陵才子崔护科举落第,便在长安找个住处继续攻读。清明节的一天,崔护去城南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在一户农家小院前想讨碗水喝,农家出来一位美丽的姑娘端来一碗水,崔护被姑娘的美貌深深打动了,不禁产生了爱慕之情。第二年清明节的一天,他又来到这个农家前,但大门上了锁,于是他在院门上写下了这首诗留给姑娘。

  这首诗中,诗人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无限怅惘。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有记载。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3617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读懂文言文的关键是朗读

    读懂文言文的关键是朗读   朗读   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言语的创造性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以声音为媒介进行的情感、思想的交流,阅读主体通过声音激活文字…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2
  • 金明池·咏寒柳

    朝代:明代 作者:柳如是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

    古诗文 2020年3月12日
    596
  • “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富弼 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8
  • 玉楼春 李日华

             题《柳洲待别图》送刘跃如     &nbs…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58
  • 学奕文言文翻译

    学奕文言文翻译   《学弈》告诉我们,在学习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地 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奕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29
  • 南文子为国忧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启示

      《南文子为国忧》这篇文言文出自西汉·刘向的《》。以下是文言文之家为您整理南文子为国忧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启示,欢迎阅读。 文言文   智伯欲伐卫,故(2)遗(3)之…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24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