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登高望四海古诗翻译赏析

  《古风·登高望四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如下: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前言】

  《古风·登高望四海》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全诗十二句六十字,诗中借景寓情,感叹光阴飘忽,世事翻覆,也寓有揭露权贵当道的黑暗之意。

  【注释】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无涯无际。

  ③被:披,覆盖。“霜被”句:谓各种花草树木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

  ④大荒:广阔的原野。

  ⑤“荣华”二句: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⑥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白日”句:即夕阳西下。[2]⑦枳棘:有刺的灌木。“梧桐”二句意为,鸳鸾本来栖宿于梧桐,燕雀只配作巢于枳棘,现在情况正相反。喻是非颠倒。

  ⑧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兮辞》。

  ⑨剑歌:弹剑而歌。《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最初不如意,曾三次弹剑而歌。《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调名。

  【翻译】

  登高四望,海天茫茫,大地苍凉。秋风劲吹,秋霜遍野,万物萧瑟。荣华富贵,如水东流,人间万事,尽起波澜。浮云不定,遮掩太阳,万物黯淡。雀巢梧桐,荆棘刺丛,双栖鸳鸯。不如归去,弹剑高歌:行路真难。

  【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三十九首。这首诗作于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登——望——想——叹,是全诗的脉络。[2]“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诗的开头就以大气包举、气吞六合之势,不仅展现出宇宙的广大无边和诗人的博大胸怀,而且也隐寓着诗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傲岸不屈的气概,为下文抒发登高的所见所感,讥刺时政昏暗、贤愚颠倒等事伏根。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字面上写登高所见的景象:严霜覆盖着大地上的山川草木,万物萧瑟,秋风肃杀,辽阔的草原(大荒)笼罩着凛冽的寒风;实则象征着那种阴暗压抑、充满杀机的政治气候,犹如严霜、秋风摧残万物之肃杀、冷酷一般。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这二句则由所见写到所感。“荣华”、“万事”,既承上文自然万物的盛衰荣枯,也指由此而触动的人生年华的盈虚消长,功名事业的进退穷通。李白当初奉诏入京,曾经抱着满腔热情和美好幻想,但李白最终不过是个文学侍臣而已,不但理想无法实现,甚至为近臣嫉妒而遭谗见疏,只好自求还山。回顾长安三年的遭遇,面对眼前的大荒流水,诗人不免喟然感慨: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反;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以落日的光辉(徂辉)为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为谗邪所惑。以喻人君晚节为奸臣蔽其明,犹白日将落为浮云掩其辉也。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这两句典出《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陆德明注:“鹓雏,鸾凤之属也。”又《后汉书仇览传》云:“枳棘非鸾凤所栖。”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意谓枳棘(有棘刺的树木)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曲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鸳鸾所居,而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啊!以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而压抑贤才的罪恶。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无能为力,因而只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以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这里诗人满腔悲愤难平,发出的愤怒呼声:吟唱《行路难》歌曲,借以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

  这是李白在长安失宠以后的思想活动,此时他已经萌发了离京回家的思想。为了逃避权贵们的迫害,李白想到了贺知章的故事:加入道士籍,还山,做回酒中仙。诗中对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进行了抨击,比如“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两句;也对权贵们的陷害进行了揭露,比如“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两句。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451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河豚发怒》文言文阅读与翻译赏析

    《河豚发怒》文言文阅读与翻译赏析   【原文】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   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①,   怒腹而浮于水②,   久之莫动/飞鸢…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85
  •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译文]  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31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释】 元夜:农历正月十五日夜,即元宵夜。自唐代开始于元…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74
  • 七年级口技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口技文言文翻译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的散文,写的是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口技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口技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

    古诗文 2022年12月3日
    32
  • 论诗三十首·二十九

    朝代: 作者:元好问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古诗文 2020年3月2日
    557
  •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特点与趋向分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特点与趋向分析   一、测试材料选文范围拓宽,体裁和题材更加丰富多彩   文言文阅读一直选用人物传记类散文作为测试材料,从1994 年到2003 年,高考全国卷…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2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