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的古诗鉴赏

  

  作者:朱熹 年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767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固定反问句式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固定反问句式   1."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40
  • 欧阳修文集――卷二十・居士集卷二十

      ◎碑铭三首   【金部郎中赠兵部侍郎阎公神道碑铭〈宝元元年〉】   惟阎氏世家于郓。其先曰太原王宝,以武显于梁、晋之间,实佐庄宗,战河上,取常山,功书史官,爵有王土。郓之诸阎,…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55
  • 文言文实词少用法

    文言文实词少用法   shǎo   ①<形>数量少;不多。《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②<动>缺少短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38
  •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及翻译1   原文: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相徐阶辈皆器重之…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68
  • 《后湖晚坐》

    陈师道 水净偏明眼, 城荒可当山。 青林无限意, 白鸟有余闲。 身致江湖上, 名成伯季间。 目随归雁尽, 坐待暮鸦还。 这首五律大约作于诗人自颍州教授任上罢归后,至绍圣初召为秘书省…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72
  • 文言文《养竹记》翻译

    文言文《养竹记》翻译   《养竹记》写了作者出于怜竹之心、爱竹之情,一番辛勤培植,最后使竹丛呈现出了一片盎然的生机。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文言文《养竹记》翻译,欢迎查看。   养竹记  …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3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