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课后练习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

  5.b

  6.d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781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

    古诗文 2020年3月1日
    641
  •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作者出处及全词翻译赏析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译文】 人如果太过多情,深情反而会变为薄情;如今看来,似乎真的是不多情了。 【出自】 清朝 纳兰性德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110
  • 终身误

    朝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古诗文 2020年3月2日
    529
  • 文言文练习:明史张学颜传

    文言文练习:明史张学颜传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日: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61
  • 经典文言文鉴赏高中

    经典文言文鉴赏高中   陈元方候袁公   南北朝: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30
  • 和凝《春光好》全词翻译赏析

      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译文] 更让人沉醉的是那黄昏的南浦,只见男女成双、情意浓浓。   [出典] 五代 和凝 《春光好》   苹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3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